聚热点谋良策
乡村振兴如何接续?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关键在人才”、“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保障机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2月3日,市人大代表刘庆菊结合丰富的基层工作实践,将目光对准乡村振兴,从“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方面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近年来,刘庆菊所在的金寨县油坊店乡周院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思路打造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尤其是茶产业日益兴旺。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让刘庆菊深刻感受到留住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她说,做好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头脑、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农村地区人口众多,事务繁杂。不少村干部都是多年如一日舍小家顾大家,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乡村一线,如何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地扎根一线,是稳定乡村人才队伍的关键。对此,刘庆菊建议:“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保障机制,加快弥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不足的短板,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汪娟 储著坤)
刘庆菊代表 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
高大祥委员 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抓手。只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乡村振兴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来自工商联界别的政协委员高大祥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显得格外重要。他建议,着力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打造我市的优质粮油、蔬菜、林果、茶叶、畜禽、羽绒、水产、竹木、中药材等九大产业集群。依托这九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建设,培育打造一批都市休闲农业品牌,高标准打造都市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
做强农业产业的两端,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培育和壮大农产品流通,形成以生产培育流通市场、流通市场拉动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整合利用本地科研院校和农业企业集团的优势资源,加强高素质农业综合性人才培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稳步推进“共享田园”等智慧农业项目建设,鼓励发展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等网络经营模式。鼓励企业打造智慧休闲农旅平台,引导开展美丽休闲乡村游在线经营,推广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行“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强化生产数据实时采集监测,加快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改造产业链上下游,建立用户大数据系统,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供专业、透明、可视化的溯源数据资料,实现一站式产品供应和数字化发展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子 邱杨)
张万涛委员 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在2020年的抗‘疫’助农过程中,以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应用表现抢眼。数字农业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方向、破解农业难题的新良方。”市政协委员张万涛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中特别关注六安“数字”农业建设,他认为,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应适时筹划,借助数字化平台,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张万涛说,推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对促进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六安发展“数字”农业还存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但是面临更多机遇,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数字化农业发展和提升空间大,加快推进建设数字化农业是大势所趋。
张万涛建议,当前我市要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基础建设,通过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推进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支撑技术,以数据处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安全、农业资讯服务为核心要点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推进农业数字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农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加大对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形成多方参与,协调推进的投入格局。(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应从脱贫攻坚期间着重“改善人居”向加快“生态宜居”转变。
我市通过脱贫攻坚使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得到了弥补,但离生态宜居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环境系统治理不够完善,部分村庄缺少鲜明特色,难以形成风貌特色等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比如乡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参与打造宜居环境的积极性不够。有的地方还存在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等实际,‘头雁效应’发挥不够,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鉴于此,建议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学习先进经验,科学编制宜居环境建设规划,既尊重村民的意愿,又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特征。
袁传省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养人留人根本。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产业条件、生活服务保障水平,创造引人、留人条件,培养造就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城镇人才下到乡村工作,另一方面吸引从乡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等,发挥新乡贤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