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详细内容

六安抗战的烽火记忆与精神传承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吕梁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03 10:02:28 【字体: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英勇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深重危机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回望历史辙印,六安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政治群众基础,成为安徽省暨大别山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华中抗日的重要战场和重要根据地。六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致共御外敌,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河泣血:日军侵略下的沉痛创伤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铁骑一路长驱直入,踏破上海、南京、徐州等重要城市,大举入侵安徽。1938年夏,日军分两路进攻武汉,其中一路由合肥取道六安、霍山,从大别山北麓进攻,沿途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烧杀淫掠,无所不为。1938年6月8日舒城沦陷,未逃走的400多居民和伤兵100余人惨遭日军杀害。8月28日六安沦陷,城北15里宽、20里长范围内的村庄和房屋被日军焚烧一空,40多农民悉数被杀。8月29日霍山沦陷,小河南、古桥畈两条小街100多间房屋和8堆5万多斤稻谷皆被烧光。8月30日霍邱遇袭,9月2日叶家集沦陷,姚李庙、叶家集一带6500多间民房被烧毁,群众1000多人遭杀害。1943年1月2日立煌沦陷,茅坪军民562人、金家寨群众100多人惨遭屠杀,金家寨至古碑冲二十五里长街被付之一炬。彼时的六安大地满目疮痍,农业、商业、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等各项生产建设、社会事业全部陷入停顿和混乱状态,六安人民在血与火中挣扎,等待黎明的曙光。

  暗夜明灯:党的旗帜引领抗战方向

  国难当头之际,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引领着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方向。为了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实现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中央、长江局及后来的中原局先后派郑位三、肖望东、曹云露、张如屏、张劲夫、彭康、谭光廷等大批党员干部到六安,同在地方工作的党员一起,点燃大别山抗战的烽火。

  中共六安地方组织在艰苦的环境中恢复和发展,根据六安抗战形势变化和斗争需要,提出不同阶段正确政治主张,实施了正确的战略领导。1938年4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六安城区成立,在动荡的时局和艰难的环境中,领导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和大别山地区党的工作及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1月,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在立煌县白水河成立,在国民党统治区以隐蔽活动方式领导津浦铁路以西、平汉铁路以东、浦(口)信(阳)公路南北广大地区党的工作。1940年2月,中共皖西省委在立煌县成立,以秘密方式继续领导皖西大别山区及周围地区党的工作,组织已经暴露身份的同志撤离大别山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六安成为新四军二师、五师、七师打通联系、相互策应的中间地带。1941年2月,第七师派以林维先为团长的挺进团进入大别山东部,开辟舒桐潜抗日游击根据地,活跃于舒城、霍山等地山区。1941年5月,第二师一部创建寿东南抗日根据地,开辟寿(县)六(安)合(肥)霍(邱)抗日游击区。1943年冬,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委成立中共英(山)立(煌)霍(山)太(湖)岳(西)边区工作委员会,领导5县边区党的工作。这一时期,中共六安地方组织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反顽斗争,使党的抗日旗帜始终高扬在大别山巅。

  同仇敌忾:统一战线凝聚团结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六安大力推动与帮助成立各级动委会和抗日群众团体,进行抗日总动员,推动安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形成。

  日军侵略战火燃烧到江淮大地,国共两党的安徽省级领导机构先后移至六安境内,或在六安恢复重建,六安成为安徽省暨大别山区国共合作抗日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1937年7月,红二十八军率先发起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实现了区域性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为贯彻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处于地下状态的安徽和大别山区的中共组织,积极促成与国民党桂系和安徽地方势力的合作,进行组织动员和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2月在著名爱国人士朱蕴山的倡导下,安徽省动委会在六安成立,各县乡也纷纷成立动委会,其骨干力量多为共产党员。各级动委会通过组建工作团、成立抗敌协会、举办训练班、出版刊物等方式宣传抗日主张,努力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皖籍进步人士章乃器利用各种集会的机会,发表抗日演说。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董必武来六安视察,同省动委会领导商谈发展统一战线问题。中共六安地方组织通过省动委会推动国民党地方政府和群众团体创办《大别山日报》等报刊,积极营造抗日舆论。省动委会这一特殊统战组织促进了安徽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形成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一切爱国抗日力量的广泛联合。

  1940年,李品仙主政安徽,国民党桂系在安徽逐步掀起反共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中共六安地方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凡同情、支持抗日的,不论身份如何,都主动加以团结,给予鼓励与保护,对中间人物极力争取,对顽固不化、与人民为敌的坚决打击。这些方针策略的成功运用,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局面。

  烽火淬炼:武装斗争筑起人民长城

  在敌强我弱的抗战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仅依靠国民党正面战场难以取胜,提出“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六安是华中抗战的重要战场和重要根据地,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前线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中共六安地方组织放手发动群众,组建各路抗日游击队,以增强抗日武装力量。

  新四军第四支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于1938年3月开赴皖中抗日前线,在六安及周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巢县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此后,第四支队在六安至舒城、舒城至合肥、舒城至安庆等公路沿线对日军运输队、据点等发起伏击战、袭击战。1938年5月至1939年6月,第四支队先后在24个县开展敌后游击作战,与日伪军作战90余次,歼敌2300余人,成为插入日军后方的一把利刃。第四支队的胜利赢得了民心,六安人民纷纷参军、拥军。第四支队司令部驻舒期间,舒城有2000余人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游击队,六安各地爱国士绅纷纷捐粮、捐钱、捐赠物资。

  此外,中共六安地方组织领导下的20余支抗日游击队,利用大别山复杂的地理环境开展游击作战,成为敌后战场打击日军的重要力量。其中,中共舒城县委领导的舒城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在安合公路舒桐段埋地雷、毁桥梁、砍电杆、切电线阻击日军,采取奇袭、摸岗、抓单等方式活捉日本兵10人。六安人民还自发组织起来抗击日军,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历史嘱托: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迎来伟大胜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六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决绝浴血奋战,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诗中的光辉篇章。

  抗战硝烟虽已散去,但精神的灯塔依然闪耀。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把抗战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应只是停留在史料的泛黄的历史符号,更要成为奔流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力量源泉。要让孩子们在课本里读到英雄的名字,在纪念馆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要让青年一代知道,抗战时期的“坚守”,是面对侵略的寸土不让,如今的“坚守”,是红色血脉的精神传承;抗战时期的“团结”,是民族存亡下的共同抗争,如今的“团结”,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共同奋斗。当抗战精神融入日常的教诲、融入时代的实践,当每一代六安人都能读懂这段历史里的信念与力量,这份精神便会如大别山上飘扬的红旗,在代代相传中永不褪色,指引我们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