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详细内容

她执笔,在山水间绘就“美丽经济”——乡村民宿女创客盘活“红绿”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编辑:吕梁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08 09:52:00 【字体:

  在大别山的晨雾中,乡村民宿女主人用茶香唤醒沉睡的山谷;在古村落的黄昏里,她们以灯光点亮乡村振兴的希望。当城市霓虹逐渐黯淡于记忆,绿水青山雾海间的民宿成了她们书写人生的新画卷。这群大多从都市归来的女性创业者,正以柔韧之肩开启事业新程,以创新之智盘活乡土资源,在六安的红绿画卷上绘就着属于新时代女性的精彩篇章。

  破译:

  从“高楼霓虹”到“青山雾海”的创业密码

  溪水潺潺,蝉鸣阵阵,山谷翠绿。走进位于霍山县单龙寺镇东风桥村的龙吟古树茶宿,一间间充满乡土气息的客房,不仅圆了女主人吴仕英的乡愁梦,更带动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她力量”。

  吴仕英向记者坦言:“在外打拼二十几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萌发了开办乡村民宿的念头。经多方考察,霍山县的绿水青山成了她抹不去的挂念。2022年,她带着积蓄来到单龙寺镇东风桥村投资兴业。

  “东风桥的山和水,以及屋脊山的日出吸引了我。一直以来,我都想要一个自己的梦想小院。”吴仕英说道。从选址、设计到装修,她亲力亲为。起初,不少村民不理解,觉得一个女人家折腾这些“不切实际”,但她凭着专业知识和一股韧劲,硬是把几间闲置的老房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宿。

  近年来,像吴仕英这样的返乡创业民宿女主人还有很多。在山水之间,她们将“红色基因”与“绿色资源”编织成独特的创业密码。

  在金寨县大湾村,良栖山院民宿由肖家琴依托祖传老屋改造而成,毗邻安徽省工委旧址——汪氏宗祠。民宿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将革命历史深度融入游客体验。住客可晨昏漫步于茶园休闲步道,参观汪氏宗祠与省工委旧址,在山水自然之间感悟红色文化。

  裕安区“90后”青年伍丹丹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公寨,在九公冲村打造“九公庄园”,将自媒体营销与传统农家乐结合,拍摄的“森林小屋晨雾”短视频单条播放超50万次。

  ……

  数据见证着这份创业智慧的力量:2024年,全市700多家民宿年经营收入突破1.8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2.6亿元,其中霍山县单龙寺镇36家民宿年收入达1200万元。而在这之中,由女性精心打造的“小而美”空间,宛若山水画作的精妙注脚,为六安的红绿资源赋予了新的经济价值与人文温度,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聆听:

  从“城市白领”到“乡村民宿”的烟火故事

  在裕安区江家店镇林水寨田园民宿,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女主人艾启凤的巧思:有的将金灿灿的成熟麦田图景化作装饰画,定格丰收的喜悦;有的把生态改善后翩跹而来的白鹭绘入画中,诉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连房间里的被子,都是用园区自己种植的棉花手工制成,满含乡土的温度。

  为了实现家里老辈人的愿望,2014年,艾启凤放下繁华都市生活,回到出生的皖西乡村,流转土地,精心规划,打造智慧生态农业新样板,建起新农村里的“桃花源”。“在广东时,外公经常对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像下河摸鱼摸虾、上树摘桃捉鸟等。”艾启凤介绍说,当镇、村两级干部联系邀请她回乡投资时,她果断选择了回乡创业。

  土地规划、农田治理、河水引流、瓜果种植……经过十余年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与积累,如今生态园里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瓜果累累、鱼美稻香。

  “民宿只是生态园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板块,是我们的特色。因为游客来到这里要衣食住行,住下来,心安下来,才会享受整个环境,才会有旅游的最佳体验。未来十年,我们的目标还是持续打造稻、果、鱼相宜,吃、住、游一体的‘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艾启凤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沿105国道一路向北,进入舒城县晓天镇东大门方冲村,便可见一座倚缓坡而建的民宿——随园小墅。主人汪涛是一位“80后”女性,她以细腻的审美和坚定的理念,将这里打造成了晓天镇民宿产业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随园小墅由两栋主楼别墅和一间茶室构成,建筑错落有致、彼此呼应。沿途摆放着一盆盆造型别致的盆景,移步换景,意趣盎然。室内采用挑高设计与浪漫欧式风格,既大气优雅,又充满温馨舒适的氛围。

  “最初只有两栋别墅,里面的沙发、绿植、茶室,都是我后来慢慢添置布置的。”汪涛坚信,只有走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路线,民宿才能留住客人,实现健康稳步发展。

  这一理念也贯穿于她创业的整个过程。2017年,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与支持下,从外地返乡的汪涛开始筹建民宿,至今已走过八个年头。她说:“寄情山水,感受自然,‘随心而建,随园而居’——这便是‘随园小墅’名字的由来。希望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和谐温暖的人情味,享受到真正舒心的乡村体验。”

  如今,随园小墅不仅是一家民宿,更是一种乡村生活美学的代表,持续吸引着向往自然、注重体验的旅行者。

  在六安,这些民宿女创客正在将城市经验转化为乡村实践,在她们的庭院里,都市规则与山野智慧碰撞交融,生长出崭新的生活美学。

  探索:

  从“个人择业”到“乡村振兴”的淬炼之路

  民宿女创客以柔韧之力撬动乡村变革。在金寨县,57家精品民宿通过“民宿+农产品专销区”模式设立34个销售点,2024年助农销售额达1950万元。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人才流动与文化复苏。“以前拼命读书是想摆脱贫困的家乡,现在返乡创业是为了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霍山县太阳乡“森林旅舍”民宿主人周甜甜道出心声。

  在金安区毛坦厂镇东石笋村,“明都·花开半朵茶宿”的主理人陈昌贵为茶宿注入了清晰的定位与特色——主题鲜明的茶文化内核:从客房的字画装饰到餐饮中的茶元素融入,区别于普通住宿空间,她让“茶”成为民宿的灵魂,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如今伴着口碑的口口相传与精心推广,茶宿的客房入住率节节攀升。

  然而在繁花似锦的背后,尖锐的“刺”依然存在:部分民宿过度追求网红元素,弱化了本土文化特质,出现同质化现象;山区污水处理、网络覆盖等基建成本较高,部分民宿在旅游旺季面临供水压力等问题。

  面对挑战,我市正探索“三链融合”发展路径。据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方面,实施民宿“1289”工程,计划2025年年底前建成200家精品民宿、8条风景带、9个集聚区,打造“大别·乡宿”统一民宿品牌;产业方面,推动“民宿+研学”“民宿+康养”等融合模式;人才方面,开展“民宿管家”培训40余场,累计培训2000余人。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民宿776家,其中精品民宿312家,客房4902间、床位8085张,直接就业人数2137人,初步形成大别山风景道、红岭公路、九十里山水画廊3条民宿风景带,天堂寨、金竹坪、万佛山、张店等民宿集聚区。

  “民宿不是景点的复制品,而是主人生活哲学的展馆。”正如一位民宿女主人在采访中所言,当每个院落都能讲述独特的人生故事,当每扇木窗都能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六安的民宿集群才能绽放持久魅力。(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董先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