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三十一期>杏苑走笔

让经典文化点亮人生

语文组  彭荣能

  晚上自习,看到有几位学生居然翻阅“尼采”“歌德”“尤金�扎米亚金”,与他们交谈几句,孩子们虽然还很稚嫩,但阅读给予了他们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思考和视野,并沉淀出一份独有的个性特质,闪现着纯净的少年光华。回想我们那个时代的少年,哪怕能抄写几句漂亮的词句或诗文进入作文都有一份奢望的开心。少年对文化和阅读的向往是天然的。

  茨威格说,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的统一,绝不会成为人们所担心的书呆子。因为多角度多种色彩的书籍使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拥有书中的无数心灵和眼睛,带着崇高和帮助,怀着挚爱和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这就是说,文化养人精神,阅读丰富人格。一个人少了贵族的做派,往往就成了一个精神贵族。人有了自觉的文化追求,就会对社会多一份融入度;与人相交,就会多一份柔软;就会降低自己幸福的门槛和自我意识的熔点;就会坦然面对和悦纳每一个陌生。无论是生活的欢乐与痛苦,盛装与脂残,对他们都不是重要的事,他们只关注灵魂的花朵真实地存在过和盛开过。

  然而横溢于当今社会文化场的多是“创造101火箭少女团”“宫斗剧”“抖音视频”等这类被称为“草履虫”版的低级娱乐。打开电脑,无论哪家网站都有为数不少的文化浊流和文字泥沙。在今天的文化图谱分野中,大众庸俗文化圈在迅疾扩展,而正向雅致文化正被小众化退到了荒漠的角隅。滥情小生、粉靓妖女、抗战神剧、明星视频、色情文图组成了这类反智文化的多驾马车。经典文化、纯粹文化,已然成了社会言语孤岛上的“荒原”与“废都”。与此同时,鸡汤文化以“热情洋溢”的姿态将苍白低俗的功利激素包装成“以大理石为基座,黑丝绒为衬底”的文化“瑰宝”粉墨登场。流行的“小确丧”更是遍布大街小巷:无数青年背对美景,面对虚空,仰首45度,以灿烂的微笑,报以青春亮齿。当然年轻的“情怀党”“消遣党”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青春完全飘入这些“无主的时空”而漫天飞舞;整个社会和青年群体除了自我消闲,脑海全然成了一片空白,那就十分危险了。面对网络媒介,数码科技,经典的纯净文化已经立在悬崖,淡退了曾经的自恋而两股战战,惶惑自顾,它们如同珍稀的北极熊在气候巨变的天地里酿造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这猝不及防的文化雪崩中,传统经典只能听着自己的精神骨骼被碾压解体的碎裂声。清纯的校园是分数当家,校园的围墙之外则是社会的“娱乐至死”压倒一切。纯文化阅读欣赏已经孤独得接近于一幅遗像,只能悬在墙上,枯等一份合理的名分和妥帖的“安置”,眼巴巴地渴望得到一份“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对待。央视为力挽狂澜,走在了前头,接连推出了《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经典文化栏目。这浑浊中的一缕清流让人倍觉珍贵!然而积重固深,杯水车薪,“丧文化”裹挟的文化沙尘已经遮蔽了社会和校园的天空。文化的干涸与龟裂已是残酷的现实,文化经典已快成睁着白眼而枯死的涸辙之鲋。

  互联网所创造的“当下主义”思潮危害甚巨,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回避在低俗中触网。互联网既造就了一个我们不再熟悉也无法离开的世界,也造就了包括你我在内的低头族、拇指族;甚至还造就了特朗普式的推特治国的大国雄主。一些眷恋经典文化的人和一线语文教师,成了“前朝遗民”,抚摸着自己不合时宜的“辫子”,一边哀叹世道不古,一边仍在肩扛稀烂的经典阅读旗帜,在大厦将倾中企图独木可支,星火燎原。这些人知道,校园是青春和文化的处女地,也必定是各种文化的滋生地,如果这片土地经典文化的“庄稼”不能茁壮滋长,那么其他文化“杂草”必然恣意横生。我们更明白,嚣张的网络文化和扭曲的考试文化,使孩子们在少年阶段欠下的文化和阅读“高利贷”,在走到人生正途之上必然会因“营养不良”而连本带利地偿还,欠账必偿!生命的元素,不可能要么只是公式,要么就是背诵的条文,要么就是快餐信息。如果过多地让孩子们接受这些与家国情怀无涉,与人生无关,只讲深度,不讲温度的“零度文化”,必然会造就遍地巨婴,高知文盲!

  我们如何背靠民族经典和世界文化精华的大树,让优秀文化的浓阴覆盖校园并延及社会,将优秀文化基因移植于青年的健壮肌体,形成年轻一辈厚积薄发的灵魂厚势,来抵御今天文化经典几乎被清零出局的危机?拯救危难,光急不行,光喊不行,要使我们绝不在物质富足的时代,让孩子们灵魂离乡背井,当一个漂浮无根的文化难民。我们要分析经典文化传播被动的根源,找出突围的路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在校园竖起宣传文化的大旗,明确经典阅读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中国人不熟悉自己的经典,原因之一是古人留下的。我们的文化经典缺乏故事化的场景演绎,缺少像《论语�侍坐》这样的绘声绘色的人物场景;我们的经典不少只是说教般的一脸严肃,很多语录体的文化经典要你做到的先是记忆,在记忆中慢节奏咀嚼,缺乏适应当今受众特点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另外,我们的文化传播中缺乏那种仪式感极强的氛围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外国人往往把经典上升为人生成长的规则,社会发展的共识,直至凝聚成为文化性至高无上的宗教。于是文化就变成人生必修课,就成了人格发展的标尺,成为精神顶层的宗教。特别是宗教,人们在虔敬的神父面前,在耸立的教堂和庄严的钟声里,宁谧的赞美诗,圣洁隆重的典礼,将神圣文化渗入青年的灵魂。

 

  文化的软实力,被忽视已久。其实,一个社会的格调,关键看的是文化的气质;一个人的人生厚度,关键是高远的情怀。走进马致远的《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的死寂,西风漫漫的枯寒,裹衣牵马,执着前行。在这只有一个人的疆场里,在这独立的精神世界里,你看到的却是哀而不伤,你所感到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骨格清奇的精神贵族的力量。高适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朔漠荒寒,胡天飞雪,敌情危殆,但你依然可以塞上闻笛,不绝如缕。袅袅飘逸的何止是一队守土之师的寒光出鞘,壮志情怀;更会是一个大唐的盛世气象,江山无限!你从这里感受到的正是康德笔下那灿烂星空和神圣的道德律。我们读顾城,读他前期的光明昂扬的诗作,他在面对人间的困惑与不平时,他说“我有一袭白衣,还有那顶高高的白帽。即使黑夜用黑暗哺育了我,我也要报之以光,虽然无边的黑暗与沉默是我无法摆脱的宿命,但我依然靠着一袭白衣与纯洁的赤子之心反射着我必有的光明与正义。”读书和感悟文化就是在人生河流中的乘舟而行,就是一场文化情怀的漂流。经历文化的洗礼,你就会知足不扰,知止不殆,保持着内心的安宁,抵达人生的方向。文化,是放飞的鸽子,无论多长时间多远距离,总会飞回你的心间;经典是回游的鱼儿,哪怕间隔万水千山,他总会皈依繁衍。阅读经典,如同春天有多少繁花满枝,秋天就有多少累累果实;社会有多少虔诚的读者,就有多少文化认同的精神臣民。文化会让社会消除戾气,让人生不拘狭隘。当年的陶渊明能独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在清贫中清高自持;顾炎武能在马背上辗转人生,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保尔柯察金,肢体残缺,矢志不渝,却能成为钢铁巨人。人心是一个有限的容器,当你装下了欲望,就装不下高尚。今天的我们,社会富足安然,岂能让我们的社会和青年如此地精神贫乏?

  对文化阅读与导引,我们不需要把稻草讲成金条而故意拔高,过度解读。只要我们主动占领了纯文化高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在品读中,理会背景,知人论世,相信读者就会冲出“俗文化”的藩篱,我们就能打赢这场灵魂保卫战。其实,文化是一种辛苦的累积,是一种青灯黄卷的追求,不是唯独说教可以包办一切的;甚至有人说只有体会了悲催悲情,才能读文化,悟精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就是先贤思想的硬度和铿锵的脚步,虽历经万古而不会风化。当你读到英格兰诗人勃朗宁的《乡思》,你就会知道,流浪异国,在异地孤寂中,给予诗人生命力量的就是英格兰那片坚硬的土地,是为守卫英格兰而自我牺牲的故土英雄,是在大海上卫国沉没的无畏的纳尔逊旗舰。《乡思》里那句“(异国的)此时此地,英格兰给了我帮助。”让异国的夜晚不再孤独,使他得到意想不到的安慰。阅读经典,可以给人性带来磅礴温暖的光明的底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是李太白不在孤独中寂寞,不在荒凉秋色里颓然的人性的光明和温暖。尽管秋凉如水,理想玉碎,但只要明月还在,其他有何挂碍于心?只要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青年能够感知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就能让我们这个社会的心灵世界朝霞满天,天地锦绣!我们的文化传承损失太多了,只有亡羊补牢,才能免除“阿喀琉斯之踵”的隐患。

  经典传承重在全面,重在包容,需要有古今中外,东西兼容的胸怀。让每一种积极和优秀文化都成为我们视野里的最美风光,成为我们思维疆域最壮硕的参天大树。曾国藩曾说“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岸,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薄学也……”曾国藩自评学问的三耻之说,放在首位的,就是自己学问的不全面,有所偏废,不懂天文算学,终至一生抱憾。文化的包容多元,更是一种驰骋决胜的软实力。美利坚立国才二百多年,何以雄踞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先进的不是科技,不是军事,而是软实力的包容文化,因为无论哪个国度的移民,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无论什么特质的人才都可能在这里使自己的梦想花开:黑人奥巴马可以当上总统;斯洛文尼亚人梅拉利亚可以凭美貌成为美国第一夫人;一个好莱坞影星施瓦辛格可以从政当上州长;赖斯,一位黑人钢琴艺女,通过苦读与历练昂首走进白宫,在大国博弈的折冲樽俎中施展国务卿的才华。中国的始皇大帝嬴政,雄才大略,统一华夏,不可不谓武功至伟,但是焚书坑儒的文化污点,却让中国封建政治的祖龙嬴政,立即被后人扣上了“暴君”帽子而唾骂。对文化的狭隘与浅薄,千古一帝,变成了千古文化的讨伐靶标。

文化是根的力量,阅读是自由和价值的力量。德国人遭遇挫折或遇到高兴,一定会想到音乐;唐宋的举子,哪怕是科场失意,也会第一想到诗和美酒。这就是文化在每个民族内心深处生长的最深最长的根,诗性的文化智慧是人类精神特质的凝固。庄子云:“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人类在探索争鸣年代的生命方式,就是让素朴的内心从污浊中得到救赎。这些文化经典就是疗救现代病的精神资源。人是思想的芦苇,也是亭亭净植的芙蕖,哪怕是死亡,也要保持洁净直立的姿势。一曲《广陵散》,嵇康坦荡地就死于琴声悠扬的高台之上,在三千膜拜者的目光中抚琴升天,这是何等的高贵?在“娱乐至死”的当下,让我们用经典的的平仄音符来奏响孩子们精神壮行的进行曲。读书,读文化经典,对成人来说,是自我的责任;对教师,对其他文化工作者来说,更是一种义务。有人以没有时间读书为幌子为自己开脱,说到底,这绝对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至少是你的价值排列和选择出了问题。当你说没时间读书时,只是读书不在你花时间的优先选项中,排在读书前面的可能是和朋友吃饭、上网聊天等你认为更有趣生活细节。只有灵魂轻盈自由的人,才能进入阅读的神圣殿堂。阅读犹如写作,当一个人进入思想佳境,神游于文化经典,灵魂才会如行云流水,游于千江静水,万里云天,尽得自然与心灵之静,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  不止。以一颗敬畏之心,聆听和汲取中获取人生的力量。

当然,阅读改变不了世界,这是阅读的局限;但文化抒写了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广阔。让所有读者都从文字里感到生活的热腾,让文化经典温润最好的自己。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29 11:51:58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