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沉下心俯下身 记录乡村变迁
——市委史志室“四下基层”推动史志工作走深走实
“要充分挖掘好大湾村扶贫脱贫资料,用心用情撰写好大湾村‘人民群众奋斗史’,在记述‘大湾村的脱贫之路’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记述的方式方法适当灵活、鲜活,体现出大湾村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时代内涵。”日前,市委史志室副主任李牧麟、三级调研员应申等一行深入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调研指导《金寨县扶贫志》编写工作,并就编纂的细节问题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
地方志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乡镇村志作为全面、系统的地情资料文献,不仅是完整记录乡村历史,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
自今年9月份以来,为更好地推进乡镇村志编纂工作,市委史志室先后组织人员深入裕安区新安镇、分路口镇,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麻埠镇,霍邱县临水镇、马店镇、邵岗乡、花园镇,霍山县大化坪镇、黑石渡镇等地,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业务指导。在行政推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篇目结构、业务培训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在资料征集、特色把握、编纂规范、行文规则、志稿审读等方面提出指导建议;在观点正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记述准确、文字精炼等方面提出质量要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了解,自2016年6月,六安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乡镇志、名村志编纂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市共启动乡镇村志编纂180部,累计完成初稿160部,完成市级出版批复100部,出版发行60部。其中金寨县《汤家汇镇志》入列第三批“中国名镇志”;霍山县《堆谷山村志》入列第二批“中国名村志”。六安市大规模启动乡镇志、名村志编纂工作的做法,为安徽省首家,覆盖面位列全省首位。
除了深入基层积极指导地方志书编纂工作,近年来,市委史志室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四下基层”为重要抓手,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育人、资政”作用,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建好阵地,持续推动史志活动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
搭好“连心桥”,宣传教育到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党的创新理论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大任务,市委史志室针对不同领域、人群,选派优秀红色宣讲员深入基层开展宣传宣讲。今年以来,先后赴望城街道三岔河村、霍山县但家庙镇、金寨县斑竹园镇红源村、市县区直单位、结对共建社区等开展各类宣讲累计30余场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基层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紧握“放大镜”,调查研究下基层。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四下基层”的重要一环。为提升市县红色展陈质量、推进志书编纂、解决史志成果利用不足等问题,室领导班子成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分成两组集中利用6天时间先后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察看、随机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县区红色展馆布展陈列、对外利用、《扶贫志》编纂等情况,在调研中把情况吃透、把症结摸清、把对策找准,以“深、实、细、准、效”的调研工作为推进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开辟思路。
“下一步,市委史志室将持续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在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上,进一步用心用情用力,为奋力谱写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贡献史志力量。”谈及下一步打算,市委史志室主任唐玉刚说。(记者 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