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温情饭碗”
“这里活不重,我干了7年了,正常情况下一个月能挣3000元钱左右,而且上班地方离家近,还能照顾家中的老母亲。”初冬时节,在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就业帮扶车间里,忙碌的郭世木一脸开心地说。
因患有高血压后遗症,郭世木失去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再加上家庭变故和身体残疾,他曾经一度自暴自弃。受益于多项扶贫及惠民政策,并且经村里推荐,郭世木来到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也走向了正轨,人也越发精神起来。
郭世木务工的就业帮扶车间是市人社局认定的全县14家就业帮扶车间之一,也是衡山镇唯一一家就业帮扶车间。如今,像郭世木一样长期在就业帮扶车间务工的村民有26人,其中11人是“弱、残、半劳力”,他们高的每月能拿到六七千元,最低也能拿到两千多元。
“我们这里毛竹资源多,闲散劳动力也比较多,从事毛竹加工的条件很充足,我从2012年就开始干毛竹收购和粗加工了,车间最初就是家门前巴掌大的一块平地。”该车间老板彭少山说,随着生产的逐步扩大,村里了解到他的车间有力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于是决定再“拉”他一把。“村里为我申报扶贫资金,又协调土地流转,帮助我扩建升级加工基地。现在车间每年有四五百万元的销售额,今年效益非常好,有望突破六百万元!”
据了解,该就业帮扶车间总投资60余万元,扩建升级后占地面积达4662平方米。目前,车间主要进行烧烤签、卫生棉签、园林和绿化支架等产品粗加工,同时将生产后的残料销售给电力企业作燃料,以及供竹炭厂碳化或制作竹纤维等用品。由于毛竹粗加工操作简单且用工需求多,十几年来,该车间每年为附近村民发放务工收入近百万元,成为困难群众家门口的“温情饭碗”。( 詹荣荣 黄钦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