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我们的新时代】叶集:新生代农民领衔“慧”种田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535 次 发布时间:2022-07-12 08:38:39 【字体:

  七月,皖西乡村种稻养虾一派农忙景象。在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早稻生长已进入关键期,第二轮稻虾共作刚刚开始。会馆村会馆组的稻田上空,一台满载小龙虾饲料的大疆T40农用无人机来回匀速飞行,农家女赵国艳手持无人机遥控,经过一番操控,饲料被均匀抛撒至田间,实现精准投喂。

  配饲料、装电池,连接信号,调好参数,无人机在人手操控下腾空而起,不一会儿便在稻田上空来回穿梭,喷药、喂食全程自动进行。从人工劳作到智能机械,从地面到天空,如今,传统农业的耕种模式已渐渐退居幕后,无人机耕作已像春燕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机身每次可负重40公斤,一小时可投喂200亩稻田虾或喷洒200亩地化肥农药,无人机一天干的活够过去人工干20多天。”1984年出生的赵国艳,10年前跟随父亲来洪集镇学习种田,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人工成本,今年4月份她花了7万元购买了一架无人机,用于除草、治虫、施肥,或给小龙虾喂食,熟练操作技能后,赵国艳便尝到了智能化种田的乐趣和甜头:无人机投料均匀不浪费,与人工相比,每亩可节省饲料10%左右,均匀投喂更有利于小龙虾生长规格整齐……今年四月份,虽遇疫情防控,但她家的稻虾实现了丰产丰收,300亩田毛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

  “种田十几年,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66岁的赵立杰是赵国艳的父亲,霍邱人,2012年到洪集镇开始承包土地种田。多年来,他都按照“老一套”本领播种和收割,如今看着女儿轻松熟练操控无人机的场景,不禁感慨过去的老一套落后了。

  在另一户90后种养大户张家林的承包田地里,记者看到了同样的“高科技范儿”场景,张家林使用无人机给稻田“喷洒”尿素,动作连贯、娴熟。张家林告诉记者,他家稻虾养殖面积200亩,过去靠人工撑船投喂饲料,每天要雇好几个人忙碌,耗时耗力不说,饲料或者肥料都撒得不均匀,单是不断上涨的人工费用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自从用上了无人机,张家林倍感种田效率大大提升,两个月前,他将开了几年的皮卡车换成了“宝马”车。

  1983年出生的姜孝龙10年前从城市来到农村,从杭州回到洪集,刚开始种植水稻,2017年开始发展稻虾共作,从200亩到6199亩,种养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成立了六安市洪达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建起了现代化稻米加工基地,注册了“徽韵”大别山系列产品商标,将高新特精的虾田大米、米糠油等行销到长三角各大商超。公司名下有五台无人机,平时除了自用,也租赁给周边村庄和农户使用,在姜孝龙的引领带动下,当地农民对科技种田的兴趣愈发浓厚。

  从传统种田模式到机械化、智能化,“新生代”农民正领衔种田户从“会种田”到“慧种田”转型和跨越。洪集镇位于裕安、霍邱、叶集三县区结合部,紧邻西汲河,境内河渠纵横交织,水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等优势,全域推进“稻虾共作”生产模式,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胆引入农业自动化、智能化,一场关于农业的转型和变革正在探索中前行。截至目前,洪集镇稻虾共养规模已达5.2万亩,无人机数量达到48台,如今行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无人机作业场景,农业生产正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曲程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 文/图)

  采访札记:

  发展智慧农业,是中央有关政策的要求,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种田新理念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智慧农机走上田间地头,成为“三夏”的好帮手,让人真切领略到智慧农业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增量。

  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从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智慧农业为农业生产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新生代农民领衔种田户从“会种田”到“慧种田”,在探索中实现了跨越和转型,挖掘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潜力……

  让智慧农业赋能农村新发展,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除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技术的渗透,还应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大数据平台,紧盯农产品供求形势变化,更好地实现农业与市场、田头与消费的精准对接,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使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变,更加富有成效地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