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2021年度优秀提案六: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建议

编辑:吕梁 来源:政协六安市叶集区委员会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3-29 15:10:15 【字体:

  (一届五次会议会后第1号提案,提案人:赵新新,无党派界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各个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乡村振兴在“强体”的同时,更要“铸魂”,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起抓,通过乡风文明行动,能够有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融入到农村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当前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一些群众还存在封建落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因此,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把加强乡村文明建设纳入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村规民约流于形式。我区大部分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但是部分村规民约没有结合村情实际,内容空泛,规定笼统,操作性差,简单移植照搬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构建村民普遍认同且自觉践行的道德约束机制,尚需解决。

  2、陈规陋习普遍存在。陈规陋习在一些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彻底根治仍需时日。部分村存在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倒等“六乱”现象;婚丧嫁娶将排场,人情负担重,以礼金的多少来表现感情的深浅,造成巨大浪费。

  3、文化娱乐活动缺乏。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低,公共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模化的活动,部分村民平时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打扑克,晒太阳,拉家常,人们比吃比穿比住行比享受,不比奉献,精神空虚。

  4、道德风尚令人忧虑。乡村德孝文化和诚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传统缺失,影响文明乡风的培育。

  5、关注农民主体作用不够。在一些集体经济欠发达的村,只依靠政府主导作用,不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成了局外人,集体意识消极化。

  二、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

  当前可以通过以下五个路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1、移风易俗寻“突破”。文明需要制度规定做保障。利用《村规民约》,规定什么事可以办,什么事不可以办,采取“土办法”进行刚性约束,把移风易俗纳入“土规定”,减轻人情消费负担,推动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大家不比面子比文明。从有威望的群体中选出村级“红白事理事会”,负责监督执行。

  2、传承特色引“活水”。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引导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3、文明创建立“载体”。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婆婆、好邻里以及身边好人好事、最美人物等创评活动为抓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培育崇德向善、争做好人的文明乡风。

  4、选树乡贤当“向导”。运用好乡贤资源,发挥在职或退休干部在促进乡村招商引资、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作用;引导经济能人发挥智慧和创新能力,引导文化名人为乡村的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承、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乡村史志和族谱的修编等作出贡献,营造乡村文明大家建的浓厚氛围。

  5、阵地建设搭“平台”。丰富农村在家常住人口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镇村文化服务阵地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举办“乡贤讲堂”,宣传正面典型,把遏制陋习的做法成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各村(社)进行巡回演讲,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让大家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有益活动中来,有效转变社会风气。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弘扬乡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基本形成,邻里守望、诚信守法、明理重道的文明乡村基本建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