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六安——奋勇争先大讨论”之“作风怎么实”】从严从实转作风 巩固成果促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优良的作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唯有以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的状态持续抓好作风转变,才能形成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的良好环境,阔步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从严从实转作风必须发扬勤勉好学之风。学风连着党风,决定政风。作为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从中找思路、找办法、找答案,用以指导和推动工作。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培训机制,认真办好乡村振兴干部专题培训班,有针对性开展驻村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锻造过硬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持续提升发展经济、群众工作和基层党建等工作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擘画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从严从实转作风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乡村振兴部门既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者,也是执行者。要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调查研究始终,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中做到知行合一。要深入基层和群众一线摸实情、找原因、查症结,调研成果与转化应用成效结合起来,坚决围绕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产业帮扶、公益性岗位、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消费帮扶、就业帮扶车间、扶贫项目资产等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列出调研题目,做到凡是该掌握的情况就掌握清楚,凡是该研究的问题就研究透彻,拿出有分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不断提升工作新成效。
从严从实转作风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坚决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下决心从文山会海中摆脱出来,办务实的事、开有效的会、发管用的文,坚持从我做起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干事业、谋发展上。坚持聚精会神抓落实,要深入到工作实践第一线去,持续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广使用“安徽省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自主申报小程序”,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及时纳入监测,做到应纳尽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做到应帮尽帮;严把退出关口,规范退出标准和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做到应退尽退。
从严从实转作风必须永葆改革创新之风。立足新发展阶段,更需要拿出自我革新、敢为人先的勇气,让改革创新的活力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走前头做示范的不尽动力。要持续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依托六安茶谷、淠河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四大平台,以农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为抓手,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坚持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改革,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找准路径、发挥优势,分类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优良作风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把作风建设贯穿巩固脱贫成果全过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旺盛的斗志、更昂扬的姿态,充分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走前头做示范,才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市乡村振兴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