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记全国人大代表黄春燕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段时间以来,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黄春燕每天都在为大会的召开做着准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任何一个行业领域,技术创新都是一个中心的话题,因为创新直接关系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既是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唯一途径。”黄春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今年准备就如何提升企业职工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虽多项荣誉加身,但她最爱的还是工人身份。从业32年来,她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在焊工岗位上,她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攻克各种焊接难题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主任黄春燕。
黄春燕认为,当前不少中小企业因技术创新缺乏激励和保障机制,以致职工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而职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职工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直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黄春燕建议,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制度建设,鼓励技术、技能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职工进行培训、轮训,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激励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精品出人才。要建立与高校联合技术创新机制,推进产学联合,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建立持续有效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如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黄春燕建议,职业院校要面向行业、企业,将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需求对接,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力争为企业输送高质量、高品质的技能人才。(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实习生 张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