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微公交”,抬脚可上的公交车
——舒城县在全市率先开通“村村通微公交”见闻
“你好,欢迎乘坐537路‘微公交’。”“李师傅你好,今天我又得出趟门,现在村里有了一元‘微公交’,可真是太方便了,一会功夫就能到镇上的公交站台了。”10月26日,在舒城县柏林乡谢河村,家住谢庄组的村民王永祥对“微公交”驾驶员李加立说。
谢河村地处舒城县的北边,受地理环境的局限,通往村里的主干道必须修在地势较高的圩堤上。虽然该村1999年修通了由石子铺设的通村主干道,到2008年又改造为水泥路,但是主干道的整体宽度只有4米,如果想要加宽目前的道路路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征用部分耕种土地,项目实施起来工作难度很大。为了相对改善谢河村群众整体的出行情况,舒城县交通部门到村里实地调研后,紧密结合村自身道路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于2020年8月份正式开通537路“村村通微公交”。车辆选择了五菱宏光7座面包车,由舒城县公交公司出资10万元,柏林乡公交公司购买入户,配发给谢河村使用,舒城公交公司对年度运营里程达到3万公里的“村村通微公交”每年给予6万元的运营补贴。
537路“村村通微公交”开通后,谢河村9个村民组的1100多名群众出行更为方便快捷了。以前,村里到县城的大路没有公交车,从村部到最近的城乡公交站牌有4公里距离,群众出行大多靠步行或骑电动车,岁数大的或行动不便的群众出行更难。“固定班次、一次一元,遇到特殊情况还可以电话预约,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上公交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现在都变成了现实,还是党的政策好啊。”谈起现在的出行,村里群众无不拍手称赞。自从开通公交以后,群众出行情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一元的票价几乎就是免费乘车,除了固定班次外,还可以电话预约随叫随到,村里面的群众都笑开了怀。
随着公交线路的开通,公交车辆的运营服务功能不断延伸,在不多花成本的前提下还解决了村民收寄快递的问题。公交通了,这个时候村里的群众有快递需要收取,就会拨打李师傅的电话,让李师傅帮忙带回。既节约了群众的出行成本、时间成本,也充分利用了公交车“后备箱”的功能,让镇村公交车的开通变得更加有意义。
镇村公交一直是舒城县一张亮眼的名片,谢河村的537路“村村通微公交”,只是舒城县开通“村村通微公交”的其中一个村。早在2018年,该县就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镇村公交项目,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舒城县进一步将公交车开进山区、圩区乡镇偏远的村民组,解决了公交通达深度不够的问题,彻底解决偏远山区公交出行的“最后一米”的问题。
舒城县道路运输服务中心主任沈艳告诉记者,针对山区部分通村达组宽度4.5米左右的道路,2020年,舒城县在全市率先出资购买了13辆7座面包车,开通定线定班和预约响应相结合的“村村通微公交”,既设有定点发的固定班次,也有提前采取电话预约的“随叫随到”方式,发班的方式灵活多样,充分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投放在晓天、山七、南港、干汊河、汤池、柏林等偏远山区和圩区的6个乡镇30余个行政村,4.5万余名群众从中受益。定制的“微公交”虽然小,但里面智能监控系统、摄像头、投币箱样样齐全。
随着公交线路的开通,公交车辆的运营服务功能不断延伸。在谢河村,村两委开创性的利用微公交车每日都会在村里正常发班的运行特点,在车上安装一个小喇叭,及时有效的宣传秸秆禁烧、反诈骗、疫情防控等政策内容,“微公交”变成了流动的“政策宣传车”;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安排驾驶员为村里环境卫生监督员,对村里道路周边卫生进行检查,“微公交”变成了“环卫监督车”;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微公交”变成了“通勤车”;群众有快递需要收取,也会请驾驶员利用了后备箱顺路带到村民组,“微公交”变成了“快递车”。
“我们探索推行‘传统公交+微公交’模式,打通乡村百姓出行最后一米的距离,目前微公交运行很不错。‘微公交’统一车型、统一颜色、统一标识,每车每次可乘坐6人,具有乘坐舒适、噪音小、配备冷暖空调的优点。”沈艳说,全县的微公交车辆还安装了实时视频监控,时刻保障乘客出行安全。接下来,他们将继续秉承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安全便捷、群众满意的“村村通微公交”品牌。(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 康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