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酱”心留住“儿时味道”
——刘孝国和他的皖西农家焖酱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裕安区韩摆渡镇三拐店村,一到村口,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酱味飘香。在一处农家小院里,现年57岁的刘孝国和他的爱人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正在对着数十个晒酱缸进行翻酱,保证每一缸酱可以晒得充分均匀,以提高酱的色、香、味。“经常翻酱才会香,盐也会更均匀,酱的色泽更润亮。”刘孝国边翻酱边自豪地说道。
说起传承皖西农家焖酱技艺,刘孝国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小时候由于家里特别贫穷,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远到上海打拼。在异地他乡,从小吃惯了妈妈制作的农家焖酱,刘孝国再吃其他酱时,总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每年,妈妈都会把家里制好的焖酱邮寄到他打工的住地。
由于刘孝国为人厚道,平时做事慷慨,妈妈寄来的焖酱总是喜欢与工友及上海的朋友分享。但吃过皖西农家焖酱后,很多人就忘不了那个味道,大家不好意思总是免费吃刘孝国的酱,很多人就主动找他买。此时,刘孝国看到了新的商机,2000年,他毅然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老家韩摆渡镇三拐店村开始了自己的制酱人生,传播美味的同时,也在传承皖西农家焖酱制作技艺的祖传秘方。
皖西农家焖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佐餐食品,依据个人口味制作多种口味的农家焖酱。据了解,该焖酱已经传承100多年的历史,利用皖西地区常见鲜朝天椒、黄豆、蚕豆、生姜、蒜、菜籽油等为主要原料,在每年的梅雨季节,皖西地区家家户户用煮熟的黄豆和蚕豆进行制曲霉变处理,暴晒后下酱,加入各种调料,晒足180天后,美味扑鼻,即可食用。
刘孝国在传承皖西农家焖酱技艺时,一边注重用传统的手工土法制酱工艺,调制出适合普通大众口味的各种焖酱,一边用心改进创新,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安全卫生的制酱工艺流程。“每一瓶成品焖酱必须要经过2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制作环节,都需精选细调,才能做出最原生态的美味酱。”刘孝国说。
近年来,刘孝国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从家庭式制作逐步向公司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1年,刘孝国注册成立了“皖成调味品厂”,厂址选在自家的农家小院。厂即是家,家即为厂,刘孝国开启了新的制“酱”之路。经过几年的研究创新,如今的“皖成调味品厂”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拥有焖酱、辣酱、虾酱等多个品种,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今年制作成品皖西农家焖酱在80吨左右,年产值超300万元。”刘孝国开心地说,目前他们产品销往六安、合肥等城郊各大超市、邮乐农产品体验馆,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致富不忘乡邻,倾情回报家乡。近几年,刘孝国先后拿出10多万元物品和现金,支持村里修路、学校建设,每到重阳等节日都去附近的敬老院进行走访慰问,目前还吸纳7名贫困户常年在他的酱厂上班。
前不久,皖西农家焖酱被列入裕安区非遗名录,目前刘孝国还在积极申报省市级非遗。“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始终坚守对民间传统美食的传承。下一步我将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对原材料、产品类型、外包装等方面的创新,让本土美食走得更远、香飘更久。”刘孝国表示。(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