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向“新”进发链“未来”
——六安新质生产力在产业进阶中拔节生长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29 09:16:48 【字体:

      智能工厂内,激光切割机以毫米级的精度“雕刻”钢材,机械臂协同作业,整条产线尽在掌握;压铸车间里,9800吨压铸机沉稳发力,将我市零部件制造推向“万吨时代”;蔚蓝天空上,一架阿若拉固定翼飞机掠过天空,低空观光正悄然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行走于六安的园区与企业,扑面而来的是产业变革的滚滚热浪。今年1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工业投资增长33.6%、增速连续七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稳蹄疾。一场由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蓄势破土”共同推动的深刻变革,正在皖西大地上澎湃涌动。

  强基:数字化赋能让“老树发新枝”

  钢铁、建材、纺织、食品——这四大传统产业,曾一度占据六安工业半壁江山。当科技革命浪潮袭来,它们正面临转型大考:如何让“老树”发“新枝”?如何将存量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答案藏在“智转数改”的实践中。我市以新型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从技术、设备到工艺的全面提升。

  走进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制造公司的生产车间,看不见人头攒动,只听机器低吟。30000W高功率激光切割机正在钢板上完成毫米级精度的“微雕”,自动化全方位焊接机器人灵活焊接。从切割到焊接仅需2名工人监控屏幕,却实现合格率从90%到99%、生产效率提升16.5%的跨越。

  “钢结构制造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行业变革需求,企业持续加大先进制造装备投入,构建覆盖钢结构全流程的智能化生产硬件体系,不仅打破了焊接等工序壁垒,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物理基础支撑。”制造公司副总经理胡继远介绍,从传统建筑企业到钢结构“智造标杆”,长江精工仅用四年便完成蜕变。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在迎驾贡酒的智能酿造车间,大数据反哺酿造工艺,老酒厂焕发新活力,跻身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在六钢集团旗下的首矿大昌公司厂区,节能改造让企业拿下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国字号”招牌……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5个、国家级5G工厂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5个。

  然而,转型深水区依然暗流涌动。目前全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不高、工艺创新突破难等问题亟待破解。

  面对挑战,我市打出精准诊断“指路”、绿色转型“减负”、政策资金“输血”的“组合拳”:向企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方案,为企业“智改数转”明确路径和方向;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体检”方式,开展“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升级改造,2025年获批项目18个,总投资16.1亿元,获得补助资金1.77亿元。

  “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转型升级的富矿。”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项怡表示,将实施好新型技术改造,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强标准引领、质量支撑、品牌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分层级、系统性建设智能工厂,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5G网络深度覆盖和应用推广,推动数字化迭代智能化升级,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

  跃升:集群化发展让“新苗成大树”

  在金安经济开发区的启新汽车零部件(安徽)有限公司,一场科技与效率的盛宴正在上演。六轴去毛刺机器人精细作业,36条CNC数控车床有序运转,搅拌摩擦焊设备无声诠释着工艺突破。

  “从压铸毛坯到GP12终检,我们已基本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企业安徽基地负责人单仁海指着正在运作的各种先进设备介绍,“比亚迪、潍柴动力这些头部企业,都是冲着我们的技术来的。”单仁海自豪地说。尤其是两小时内的上下游产业链,大大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明年将启动二期建设,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突破10亿元。

  作为我市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关键一环,启新“加速度”的背后,是我市产业集群化战略的系统支撑——以重点产业为纽带整合资源,推动产业链从“零散布局”向“生态协同”转变。

  星瑞齿轮、江淮电机等企业与合肥蔚来、比亚迪等整车厂构建“隔墙配套”关系;金寨国轩、绿沃循环等企业串联起新能源汽车电池全生命周期链条。产业链在区域内形成闭环,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响应速度。

  与此同时,也需理性审视:尽管我市已有47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规模基础,但比之先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创新协同不足、龙头带动不强等已成为制约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问题指引方向,行动破解困局。我市正加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大战新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研究,完善产业链图谱,聚焦龙头带动,突出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通过外引内育持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新兴产业是工业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推动新兴产业由‘点的突破’转向‘集群跃升’。”项怡表示,将紧抓沪六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大飞机集群建设,聚焦合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产业,深度融入上海、合肥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壮大我市新兴产业,并引导各县区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完善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

  布局:前瞻性落子让“种子破土出”

  未来产业关乎长远竞争力,未来产业的竞争,是眼光与胆识的较量。我市紧盯技术前沿和市场趋势,积极布局空天信息、第三代半导体、未来能源、先进材料、生命科学等赛道,力争下好“先手棋”。

  “坐一次飞机只要599元,就能俯瞰六安市区,看到大别山的风景!”在裕安区单王乡单家埠航空研学基地,刚体验完低空观光的市民赵玲玲兴奋地说。自2023年10月运营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累计飞行时长超800小时,起飞架次超4000次;今年3月,金安机场通航,成为全省第三个A1类通用机场,目前已开展运动类飞行执照培训、直升机私照培训及飞行体验等业务,填补了区域通航基础设施空白。

  低空经济的起飞,是我市布局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以应流集团为龙头,攻坚无人整制和高温合金叶片等,布局空天信息产业;以格恩半导体为核心,发展氮化镓激光芯片、衬底、外延等,切入第三代半导体赛道;以明天氢能为引领,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与电解水制氢装备,落子未来能源领域——一批“种子选手”正悄然卡位,为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打通场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双向通道,是未来产业从“试验场”走向“主战场”的关键路径。我市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同时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全流程延伸,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创新平台是未来产业的“孵化器”。目前我市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84家省级创新平台、六安市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持续赋能,为未来产业“种子”提供破土而出的沃土。

  从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到产业链的协同共振,再到未来赛道的超前布局,我市正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走向一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抢先”的协同发展之路。

  这条路上,有传统企业转型的阵痛,也有新势力崛起的激昂;有集群发展的合力,也有单点突破的锐气。在政府引导、企业创新、金融活水共同浇灌下,我市产业发展的土壤正变得越来越肥沃,向着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本网记者 崔璨 齐盈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