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洼地变“宝地” 稻虾产业兴   ——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稻虾种养村“养”成记

编辑:杨庆云 来源: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40 次 发布时间:2025-04-10 13:53:00 【字体:

  清明时节,家住淮河之畔的霍邱县王截流乡军台村的村民王大鹏,每天夜里零时以后便起床,招呼几位自己雇来帮忙的村民,到自家的虾塘一忙就是几个小时。

  “这段时间收上来的都是虾苗,到凌晨4点多,大概能收千把斤虾苗,然后到村里的龙虾大市场去卖给前来购买虾苗的人,现在是虾苗销售旺季,每斤15元左右。”4月1日早上7点,王大鹏当天的虾苗销售一空,看着手机里新增的2万多元款项,50多岁的王大鹏乐地合不拢嘴。

  靠着养虾种稻,王大鹏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军台村位于城西湖畔,属淮河退建移民安置村。“上个世纪90年代末,淮河改道,我们原来的农田和村庄被淹没,当时政府就把涉及的800多户人家安置在这个地方。”军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为燕告诉记者,军台村虽然有7000多亩耕地,但是地势低洼,以往多年村民主要都是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收入上不去。

  洼地水多,能不能做点“水文章”?

  2015年,王截流乡党委、政府组织军台村村组干部多方考察,逐渐明晰了发展稻虾种养的思路。在县乡多部门的支持下,2016年,军台村水渠、电、通信基站建起来了,路灯和电通到地头,抽水直接开闸刀,硬化道路修到了田边,建起了军台龙虾大市场,村里成立了稻虾种养合作社。王大鹏也是最早“试水”稻虾种养的农户之一。

  “我们原先就是种地,一季水稻一季麦。这地势低洼,小麦容易得赤霉病,赶上风调雨顺,一亩地一年也就1000多元收入。”王大鹏告诉记者,从2016年,在村干部的上门谈心后,自己尝试干了十几亩稻田养虾,收成很不错,从没养过虾的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跟着大家一块养。“后来越干规模越大,每亩地收入近4000元,刨去成本,每亩赚了将近2000元,稻虾田水稻品质好、产量还比以前高。”如今,王大鹏家流转了600来亩土地发展稻虾种养,年收入近200万元。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村从‘一稻一虾’发展到‘一稻两虾’,从单纯卖虾到卖虾、虾苗两不误。现在每天虾苗的交易量有三万来斤,到4月中旬,虾苗销售基本结束,军台小龙虾就开始大量上市。”军台村后备干部陈家凯说,稻虾种养的巨大经济效益让群众激情高涨,群众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截至目前,全村300多户农户从事稻虾种养,种养规模已达20000余亩(含租赁县农委开发公司12000多亩),高峰期每天4万斤小龙虾远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大中城市,军台村也一跃成为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稻虾种养村。

  立足资源禀赋,水害变水利。看着一家家稻虾种养干得红红火火,村里不少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也闲不住了。陈孝安、马绍珍夫妻俩已经60岁,家里的10亩地流转给大户,一亩地每年700元租金,两人给村里的稻虾种养大户打工,每人每天两份工,一份工120元,老两口固定收入每天480元,像这样的工作夫妻俩一年至少要做七八个月。“没想到现在60来岁,我俩每年在家门口还能有这么多的收入,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劲。”陈孝安说。

  淮水汤汤,造福于民。如今,地处淮河流域最大的城西湖行蓄洪区内的“洼地”,不但摇身一变成为“宝地”,还带动了周边五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的村民发展稻虾产业、增收致富。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000多元。下一步,村“两委”将进一步加强对稻虾种养经营户的系统培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好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稻虾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李为燕表示。(记者 杨秀玲 宋金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