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胡底:中国革命的文艺先驱者

编辑:杨庆云 来源:皖西日报社 发布时间:2024-05-30 08:38:58 【字体:

  胡底不仅是“隐蔽战线”的英雄,更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先驱者。

  1931年8月胡底到达瑞金中央苏区,9月担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俱乐部主任。即使在1931年12月胡底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预审科长和1932年春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侦察部部长、中革军委前方野战司令部特派员职务后,他仍然兼任俱乐部主任直到1934年4月。

  从1931年9月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三年多时间里,胡底在中央苏区创作很多文艺作品。目前作者在瑞金收录了胡底的《沈阳号炮》《义勇军》《松鼠》《新十八扯》《热血河》《阶级》《改选之前》《相声双簧》8部戏剧、相声。

  俱乐部主任的创作热情

  1933年6月2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从1933年起,将每年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八一”前后,中央苏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各单位的文艺汇演盛况空前。

  胡底根据周恩来的指导,写出剧本《杀上庐山》。该剧的演职员阵容蔚为壮观,胡底与李伯钊、李克农、钱壮飞等共同担任编剧,周恩来审定剧本,罗瑞卿担任导演。聂荣臻饰剧中人物宋子文,钱壮飞饰蒋介石,童小鹏饰宋美龄,李卓然扮演德国顾问塞克特,其他主要演员几乎全是后来在革命战争中如雷贯耳的红军将领。至于观众,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红军官兵。该剧演出时现场气氛高涨,演到高潮处红军杀入庐山蒋介石江西行营时,舞台上下欢声雷动,对鼓舞部队士气起了很大作用。

  在苏区的3年多时间里,胡底激发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早期的演员经历、从事地下工作的生活经验、苏区朝气蓬勃的社会环境等都为其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他创作题材广泛,内容深刻,主题鲜明,艺术性强。既有揭露日寇的残暴凶狠与表现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沈阳号炮》;也有揭示旧社会残酷阶级压迫和劳动人民强烈反抗的《阶级》;既有表现白军士兵反戈起义的《义勇军》;也有反映苏区反间保卫工作的革命侦探戏剧《松鼠》等。他的文艺天分和创作才能,受到聂荣臻等领导同志的称赞以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喜爱。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评价说:“特别是胡底同志,他爱好文艺,很有创作才能。”李克农说他们三人中,胡底年纪最小,而文笔才华最好。

  《红色中华》的报道

  胡底在当时的中央苏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文艺宣传和保卫干部培训中成绩尤为突出,遗憾的是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在瑞金市委党史办苏区研究中心办公室里,笔者翻阅了大量影印件的《红色中华》,找到了胡底1934年在瑞金工作时的三条新闻,反映了胡底在苏区文艺工作和侦察工作情况,其中两条是报道文艺晚会的新闻。

  1934年1月22日夜晚,工农剧社举行文艺晚会。大广场上坐满3000多观众,一声银笛,台上戏幕掀开。这是为庆祝二苏大胜利召开而举行的文艺晚会。

  晚会压轴戏是表演沙可夫的历史剧《我——红军》。剧情是描绘我英勇的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粉碎了敌人四次“围剿”,在东黄陂劳苦大众及游击队的配合下,消灭敌人,活捉敌人师长的英勇事迹。剧中李伯钊饰小妹,胡底饰靖卫团总,钱壮飞饰反动师长,王燊饰士兵,李克农饰土豪等,这几个要角都是苏区有名的明星,表演极为努力。

  据《红色中华》报道,1934年2月1日,二苏大胜利闭幕。2月2日工农剧社在沙洲坝礼堂里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歌舞晚会。演出的节目有的大家都没有看到过。虽然这一次缺少了胡底、李克农等几个大家熟悉的名角,舞台上没有看见大鼓王乐,可增加了一批新的演员,工农剧社的演出仍然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歌舞晚会上,有四千多观众,大家对工农剧社的青年演员精彩演出爆以热烈的掌声。

  《红色中华》报道中提到胡底和李克农的名字,可想而知他们虽然没有参加晚会演出,观众可能有点失望,但在中央苏区,他们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胡底和李克农当时的身份是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而胡底是侦察部部长,没有参加晚会当然是在执行最重要的任务。

  集编剧导演演员为一身

  1934年春,高尔基戏剧学校聘沙可夫(陈敬明)、胡底、钱壮飞等为义务教员。高尔基戏剧学校又组织了七八次话剧、歌舞、活报剧和杂技晚会。主要的话剧是《沈阳号炮》《松鼠》《烙痕》《非人生活》等剧。每场演出演员极为严肃认真,舞台、布景、服装、道具、效果、灯光等,都较完备。每次演出都受到首长们的嘉勉,毛泽东还亲自招待胡底、钱壮飞、李伯钊、赵品三等人吃饭,赞扬他们演得非常成功。

  工农剧社是李伯钊负责的,胡底、宋发明、石联星虽不是剧社负责人,但他们是剧社的主要角色。他们演的《武装起来》,内容是为粉碎敌人“围剿”,动员苏区人民武装起来,参加红军。李伯钊回忆说,这个戏当时在苏区影响比较大。胡底当时是搞编剧的,他高高的个子,比较帅气又有文气。从很多胡底文艺战友的回忆来看,在苏区时代,作为文艺方面的代表人物,要数胡底、李伯钊、赵品三这几个人。

  宁都起义后,总政俱乐部属宣传部,但建制却是单独的。俱乐部主任胡底可以说是全才。

  胡底与钱壮飞的关系很好,都是保卫部门的干部。他俩经常帮助俱乐部工作,二人配合默契。红九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潘望峰除演戏外,也想学编剧,曾草拟过一个剧本叫《旧世界》,经胡底修改后上演过,还油印出来,发给各军团使用。

  1934年4月俱乐部来到福建长汀县演出,胡底即离开俱乐部,主任换成了宋发明。在胡底领导下的俱乐部,曾演过不少戏,如《两条路线的斗争》、《今古奇观》等。

  此外,胡底还编过一首梅花大鼓词,由王立人在晚会上演出,内容很长:“无产阶级起来斗争,都只为资产阶级压迫工人,二十世纪形成了帝国主义,它要把世界来瓜分。瓜分世界要挑肥拣瘦,帝国主义就动了刀兵。帝国主义正在酣战,在西方出了一个救星,此人的名字叫列宁,雄才大略、智慧过人。他把苏联治理得好,人民幸福永远不受穷,早年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如今是工厂遍地烟囱如林。公共的食堂饭菜好,俱乐部里花样新,奉劝大家齐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当年和胡底一起在国家政治保卫局工作过的李一氓谈起对胡底的印象时这样说:“在瑞金的时候,我当(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胡底当执行部审讯科长。他写一手好毛笔字,起草的公文,文字非常流畅。他原是桐城(应为舒城)有名的富家子弟,懂艺术,他手头还有两三卷不知从什么地方搞来的山水画手卷。我那时候在这方面既无知识,也无兴趣。审讯的事情并不多,两人闲聊的机会多,我感觉到这是一个人物。”

  长征路上最后一次演出

  1935年6月17日,胡底随红一方面军纵队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刘伯承等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翻越了夹金山,到达懋功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胡底经过短暂的休息,身体也得到了恢复。

  21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县城的天主教堂内举行团以上干部同乐会,到会者超过千人,盛况空前。

  1935年6月27日第23期的《红星》报登载的“干部同乐会”消息:“太阳”纵队21日在懋功开了一次干部同乐会,四方面军驻懋功的干部亦全部参加。在未开会之先,唱歌呀,谈话呀,两方面军的干部互相谈说过去战绩呀,整个的会场,充满着娱乐的表情。

  同乐会正式开幕了,首先是党中央和总政治部代表博古同志和朱总司令的演说,告诉了全体干部目前的有利环境,两大主力会合的意义与我们的战斗任务。接着,便是五大碗的会餐。会餐以后,晚会开始,首先有“火线”剧社的小同志的唱歌和跳舞,接着有“火线”剧社与“太阳”纵队的一些名角表演“十七个”名剧。最后“猛进”剧社表演“破草鞋”。会场空气盛极一时,为反攻以来第一次!

  大家都知道胡底演技高超,剧社通知他也要参加演出。21日晚上,庆祝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在懋功天主教堂举行干部同乐会,晚会上,胡底代表国家政治保卫局演《上茅房》。

  因为在长途行军中,指战员生活艰苦,到了懋功县城,有了肉、面等好吃的东西,有人就大吃起来,致使不少人拉肚子。演此剧就是为了教育大家注意节食、防止疾病。此剧只有两个演员,一个“跑肚”,一个正常“解手”,胡底演跑肚者。他语言幽默,动作逗人,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也说明胡底在任何艰苦条件下,不计身份,不讲报酬,只要是为大众服务,什么角色都演。

  这一演出,是胡底长征途中的最后一次演出。1935年10月13日左右,他被张国焘秘密杀害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白莎村脚木足河旁边,时年30岁。(沈龙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