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在六安】根植乡村文化 激发社区活力
“在我们小区,你足不出户就能体会到以前在老街‘茶馆’的感觉。”走进金安区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区,仿古建造的“老茶棚”式凉亭长廊、整齐坐落的便民服务小屋,让人仿佛穿越回了从前……这个位于六安市郊、紧邻六安和寿县之间主要交通路线的社区,在历史上被称为清水河村。彼时,村里有一家茶棚店,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休息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7年11月,清水河村被纳入城市规划,变身为全新的茶棚社区。
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如何转变居民习惯、做好社区管理、为居民服务好成为社区党总支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茶棚社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立三方议事机制,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精准提供便民服务,不断加强基层自治,走出了新时代的“茶棚模式”。
党建引领,居民有了“主心骨”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第一步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走好群众路线,凝聚群众力量。为此,茶棚社区党总支按照所辖小区党员实际居住情况将原有的支部进行调整,成立寿春华府小区党支部,将党组织向居民小区、楼栋延伸。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组织架构,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工作。居民有了“主心骨”,生活更有向心力。
茶棚社区所辖的寿春华府小区属安置小区,2022年7月建立了由7名党员组成的小区业委会。业委会成立后,茶棚社区探索建成了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议事机制,每月15日集中召开“业主接待日”,进一步收集居民意见、化解矛盾纠纷、解决诉求,促进小区自治。此外,社区以“三方议事”为统领,推进“支部书记亮身份”活动,小区党支部书记在居民群里亮身份、汇报工作进展,加大问题跟踪反馈。常态化开展支部书记“周一大走访”,将服务送到家门口,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特别是关心关爱特殊人群。机制建成后,小区的投诉率、12345热线电话数量逐年下降,物业费收缴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小区实现了零上访。2023年,该社区连续四个季度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达到“双一百”。
为民服务,让居民感受家门口的温暖
除了重新还原“茶棚店”原貌,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茶棚社区还设置了便民服务点,如修理部、缝纫部、理发部等。如今的“茶棚店”不仅满足了群众生活需求,还保留了社区居民们的美好记忆,成为居民们社情民意的交流点。
为确保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社区于2020年6月成立了以女性社区工作者为主体的“铁娘子志愿服务协会”,又打造了贴近居民生活的“八部两亭”“幸福来敲门”等为民服务项目,增强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辖区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铁娘子”成员从最初的十位数发展到如今的124名,还吸纳了不少男同胞和青少年参与其中。随着队伍的壮大,志愿服务项目越发丰富多彩,每周二“理发部”免费义剪、周三“修理部”免费修理小家电、周四“缝纫部”免费缝补、周五为居民磨剪刀菜刀、周六开展“小红星广场守护者”活动。此外,每个季度“幸福来敲门”为民服务志愿者定点“一对一”帮扶小区50余户困难高龄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就医买药等,让老年群体切实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以实际行动让每一次上门都是真正的“幸福来敲门”。
凝心聚力,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茶棚社区书记王正琴是土生土长的茶棚人,既是社区书记也是业委会主任,更是大家信任的“老熟人”。在网格员选配上,她将“熟人社区”融合到建设中,着力放大“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摸排辖区党员,通过延伸党的触角,逐渐理顺融合型“熟人社区”建设的治理主线。
在“熟人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求在哪里,方向就对准哪里,将“碎片化”服务转变为“常态化”服务,打破邻里间“对门相见不相识”,打造社区“邻际圈”。社区打造了“睦邻调解室”,用家常式的谈话,让辖区居民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打造“茶文化博物馆”,开办茶艺培训班等,丰富小区居民业余爱好的同时,让他们多了一份谋生的技能。小区居民对社区工作也是鼎力支持,在实践站建设中,有小区居民将家中闲置的健身器材捐赠给社区让大家共享。点滴小事中体现出来的社区居民团结一家亲,正是茶棚基层治理成绩的显著表现。
未来,茶棚社区将继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街”的目标,切实解决群众的诉求,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效,让每一个居民的幸福感都能实实在在得到提升。(记者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