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党员调解室,为“乡里乡亲”解疙瘩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7-01 08:17:42 【字体:

  “调解员来得及时,俺对调解结果也很满意。”日前,当“乡里乡亲”调解员回访时,叶集区姚李镇鲁大庄村群众赵立云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创建“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工作室,叶集区通过打造队伍强、调解优、考评严的基层信访矛盾化解模式,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诉求,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积极构建了党建引领、共建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建强队伍为调解“架梁”

  因门前道路施工影响家中排水,6月6日傍晚,赵立云拨通了村里“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工作室电话。调解员随即赶至其家中查看,并联系施工方第二天解决。“考虑混凝土车辆过往重压,才没有预埋排水管。”7日一早,经调解员许忠仁、王维和汪传发沟通,施工方现场承诺尽快安好排水管,赵立云表示理解。

  许忠仁、王维是鲁大庄村两委成员,党员汪传发曾是镇人大代表,在村民中都有一定威望,也热心善于调解工作。“这要是在以前,我们群众除了吵架只能找长辈或村干部帮忙理论,又跑腿又担人情的,还不一定解决得这么快这么好。”看到三人一起出面调解,赵立云的气便先消了一半。

  群众遇到困难怎么办?遇到矛盾能找谁?2021年3月,叶集区采用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吸纳“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的退休党员干部、老乡贤和两代表一委员、农村党员等136人,配合村两委成员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工作。由村党支部书记任调解工作室主任,制订调解员工作职责,结合村组网格和“线上+线下”,明确办结时限和标准,同时建立“第一时间”应答机制,支部书记24小时“在线”,不拘泥于村部办公,从田间地头到群众庭院,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员的身影,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供了良好平台。

  创新模式为调解“赋能”

  “‘乡里乡亲’这个名称真贴切,调解员们值得信赖。”谈及工作室调解处理快、方式活、态度好,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

  去年5月底,姚李镇关山村群众王玉新与钟家如产生矛盾。原来两家房屋之间有个近10米宽的巷道,钟家如用彩钢瓦封住了巷子,导致王玉新家的厨房油烟排放不便,王玉新遂强拆了彩钢瓦。了解这一情况后,调解员们先引用“六尺巷”等典故与他们交谈,后又带领二人前往镇派出所进一步调解。通过协商,双方握手言和,王玉新愿意复原强拆的彩钢瓦,钟家如也表示留出一点巷道方便王玉新家厨房油烟排放。

  “诉求要重视,矛盾要化解,困难要解决。”叶集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曹良红介绍,调解员们通过群众听得懂、易理解的话语摆事实、说道理,同时视情况对接司法、信访等相关部门,灵活采取集中常驻、定期入驻和随叫随驻的方式,邀请法律专业人士指导协助,形成调解合力,探索形成了“情”“理”“法”相融的调解模式,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第一时间调处化解群众心中“疙瘩”。

  “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工作室的成立,让群众诉求有人听,烦心事有人管。今年以来,该区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00余件,受益群众1500余人,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村居和谐。

  回访评价为调解“立柱”

  如今,只要群众遇到难事、急事、烦心事,便会想到“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工作室。在已调解案例中,除了涉及邻里不和、家庭矛盾外,还涉及土地流转、宅基地纠纷、经济纠纷等方面。这些问题看起来或许不大,但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引发更大的冲突。

  “小”调解室如何发挥“大”作用?叶集区结合月度基层党建工作例会,开展业务培训和案例交流,不断提升调解员解决群众问题的速度和效率。“我们参与调解群众矛盾、成功促和化解矛盾,会有不同的积分和奖励,也是月度、年度评优的重要参考。”汪传发表示,调解员们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还很注重日常法律法规宣传,让群众逐渐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有效预防小问题拖成大矛盾。

  “既要有马上办的速度,还要有办就办好的力度,我们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调解成效的标准。”曹良红介绍,实施定向考评,将各村矛盾纠纷调解结果、群众反馈等情况纳入村级月度考评,定期对调解对象进行电话回访,推进问题解决闭环式管理,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矛盾不上交、调处不反弹,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在调解中建立的全流程调解档案,不仅详实记录调解事项的起因、解决方式、最终结果,还同步保存相关佐证资料,可确保调解事项有来源、调解结果有依据、考核评价有质效,做实做细调解工作。今年以来,“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室共回访调解对象1343人,满意度达100%。(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