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从“美丽”走向“幸福”
——我市全力构建河湖管护长效机制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7-07 15:30:41 【字体:

  河湖不仅要美丽,更要体现幸福。近年来,我市河长制湖长制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河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河湖从“美丽”走向“幸福”。

  水活起来、清起来、净起来、美起来,这是所有六安人对水生态环境的共同心愿。群众的美好愿望,就是党委、政府的努力方向。记者从市水利局河长办了解到,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至今已有近4年时间,我市河湖管护水平不断提升,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去年我市河湖长制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但通过日常巡查、河湖暗访等发现河湖管护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农村河湖脏乱差的情况依然存在,基层河湖管护力量薄弱,管护责任主体尚未完全明确,一线管护人员、经费及管理制度尚未全面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发布市级第4号总河长令,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通过拉网式排查,全面清理整治河湖现存的乱占、乱建、乱堆、乱采、乱排、乱捕等危害河湖健康生命突出问题,聚焦标本兼治,建立健全河湖日常管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全市河渠湖库的长治久清。

  各级河湖长深入河湖一线,实地巡查河湖问题;各县区河长办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全河段、全湖区、全水域做到全覆盖;市河长办紧盯重点水域和农村河湖,派出两个工作组,以“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河湖暗访。通过上下联动的真查实巡,截至目前,各县区共摸排“六乱”问题151个,市级暗访摸排问题47个,基本做到问题排查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偷报瞒报。市县两级严格建立问题动态台账机制,按照“边查边改、应改尽改、能改速改、力行力改”的原则,针对问题严重程度及类型,逐一明确整改目标、责任河湖长和单位以及销号时限,强化对排查问题的整改力度。截至目前,各县区摸排的151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市河长办暗访发现的4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6个,剩余1个未销号问题已经制定整改方案。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积极运用“河湖长制+生态检察官”、“河湖长制+河湖警长”等创新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严厉打击促进难点重点问题整治,护航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县两级检察院针对非法捕捞、盗采砂石、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建违法建筑物等7个突出问题,下发诉前检察建议书10份,并对3起违法乱搭乱建问题进行了现场督办,有力推进了重难点问题的整改。运用河湖警长制,围绕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35次,办理涉水案件31件,抓捕涉案人员9人,有力震慑了电毒炸鱼、非法采砂等违法犯罪行为。

  为让每一位河长履职尽责,让每一片水域拥有保护,我市聚焦长效管护,建立健全河湖长效管护机制,破解一直以来制约河湖管护水平的症结。霍邱县、霍山县、金安区、裕安区区域内所有河湖管护责任主体已经明确,并开展常态化巡查;金寨县、叶集区结合扶贫公益岗设立护河员,聘请贫困户担任河湖管护员进行日常保洁,既促进了脱贫攻坚,又保障了水域岸线干净整洁;金安区、舒城县将重要河湖日常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聘请第三方进行专业化养护,取得良好成效;裕安区在全市率先制定河湖管护实施方案,并经区政府常委会审议通过,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约700万元用于日常管护,并严格实行管护成效考核激励,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张 辉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金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