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交通+”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6-10 08:33:52 【字体:

  初夏正是龙虾收获季节,每天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金安区东河口镇毛湾村村民但修华就会来到田间起获虾笼,8点多,他骑上摩托车沿一条笔直的通组水泥路赶往村外旅游西环线,宽阔的柏油路边一块空地上临时设立了一个龙虾交易市场。“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晴天都是土,雨天都是泥,虾贩不愿意来,我们的龙虾送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虾贩经常压价。现在柏油路修通了,虾贩们每天都来,他们不敢压价了,假如价格上不去,我们直接上六安去卖,反正也就一个小时路程。”

  “道路通,百业兴。”2014年以来,金安区通过“交通+扶贫”“交通+产业”“交通+旅游”等模式,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442公里,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通到农民家门口,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同时,开通城区至乡镇、乡镇至建制村公交班线59条,投入新能源公交车辆256辆,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率达100%,“一元票价”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群众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

  “交通+产业”振兴乡村经济

  金安区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多、平畈少,易旱、缺水、土壤不肥沃,2014年前,农业转型升级难度大,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毛湾是东河口镇最边远的村,200多个村庄分散在20多条山沟里,没一条公路,2100多名村民出行走的全部是一尺来宽的狭窄山路,自行车进村都要推着。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种出农产品想售卖变现,靠肩挑手提才能出村。“要想富先修路”,村民们念叨了30多年,直到2014年,公路修进村。村支部书记汪开发说:“6年时间,全村一口气修了30多公里村村通、村组通道路,分散在山沟里的村民纷纷在公路两侧盖房建屋,村民们把家门口的公路称做‘忘忧大道’,2018年建成的旅游西环线贯穿村境,给农业产业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过去的毛湾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山场产出的茶叶,田地主产玉米、黄豆等旱粮,稻田很少,种的稻谷只够一家人的口粮,无法带来更多的收入,村里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经商或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如何让毛湾村焕发生机?汪开发介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许多地方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实现目标,毛湾村在分析自身条件后,最终清醒地认识到:要振兴乡村,还得在田地上下足功夫,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现代农业上。在村村通、村组通公路基础上,村里发动群众将机耕路延伸到田间地头,大型机械开进山凹,机械化耕作,扩大水稻和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在稻田四周挖沟灌水,稻渔综合养殖每亩增收2000元。粉坊组村民但修华转租邻居田地加上自家承包地共20亩农田,全部改造成水稻田搞稻渔综合养殖,一年增收4万多元。他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如果没有把公路修到山里,机械进不去,田地不整理,稻田哪能养殖虾、养殖鱼?即使养了鱼虾,也没办法拉出去卖。”

  东河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在全力推进产业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中,全力开展2万亩生态龙虾、1万亩金安脆桃、6千亩有机茶园、6千亩中药材基地的“2166”产业工程,公路建设提供了先行保障。

  “交通+旅游”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前几年,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可在椿树镇桃园村,因宽阔的椿(树)祝(墩)柏油公路穿村而过,“80后”李同好相中公路两侧的田地,他沿路边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中药材皇丝菊,秋季,千亩菊花黄,场面非常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绘画爱好者前来观赏、拍照、创作,成为一处新的乡村旅游打卡地。一批批游客返程时还大量捎回菊花茶等饮品,农旅融合,产业经济突显。今年,李同好在去年获益颇丰的基础上,扩大菊花种植面积,目前正在与桃园及周边村民洽谈万亩土地的流转。

  金安区交通局副局长魏治安介绍,近年来,金安区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区交通部门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旅游公路70公里,全区3A以上景区全部直通三级公路,改造、新建的乡村旅游路、资源路,将散落在群山中的山岳、温泉、漂流、采摘、农家乐等精品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助力“九十里山水画廊”景区景点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形成了“彰显特色、一村一景、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农旅景观带,美丽乡村释放出“美丽财富”,“美丽生态”变为“美丽经济”。

  眼下已是初夏季节,樱桃、桑椹、枇杷、脆桃等陆续成熟上市,三十铺镇正在筹办主题为“新城筑梦,十里果香”首届采摘季,届时将通过新华云向全国直播,而促成这个活动的则是去年建成通车的椿树镇龙穴山至三十铺镇凤凰村的6公里长龙凤大道,它打通了椿树、三十铺镇境内多条闭合线路,串联沿线的欣沃、绿都、金土地、奥林等数十个农业综合体、旅游景点,形成具有农事体验、水果采摘、露营观光、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产业带。

  “促进培植增收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公路建设功不可没。”金安区扶贫局局长李正发说。近年来,金安区交通局统筹农业、文化、旅游等要素和交通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好“补短板”工作,完善各方面要素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衔接,加快打造精品综合线路和观光旅游环线,互联互通的“交旅融合”全域旅游循环圈,为发展全域生态“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也为沿线乡村走“旅游+”脱贫致富的路子搭建了广阔平台。

  “交通+脆桃”江淮果岭结出“致富果”

  由于江淮分水岭脊背上特殊的地理条件,易旱易涝,金安区的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为改变这一状况,多年来,金安区因地制宜,另辟蹊径,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发展林果业,举全区之力,做大做强桃产业。江淮果岭甲天下,金安脆桃誉九州!12万亩桃园,10亿元产值,生产规模和产值分别占安徽全省桃总量的20%和25%以上,在全国脆桃市场“一枝独秀”。

  穿行在金安区桃园里,“路在岭上走、车在画里行、人在景中游、富在桃农家。”缸窑村是横塘岗乡最边远村之一,银叶红毛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卢承勇经营1500亩的桃园,年产30万斤鲜桃。“你问30万斤桃子是怎么出园的?4年前,村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村村通道路直达村部,3.5米宽,大货车进不来,我雇农用车把桃子拉到十几里外的张店街道换装大货车,两次倒腾,桃子破损,损失很大。2017年,公路部门实施扩面延伸工程,不但进村道路扩至4.5米,13米长的大货车能开进桃园分拣装载区,4米宽的水泥路还延伸到每一片桃园深处,小货车、农用车直接从桃园把桃子拉到大货车跟前。”卢承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仅此一项每年增收4万多元。

  施桥镇街道西面有一所废旧的小学校舍,金安区脆桃产业协会副会长、该镇跃进村种桃大户杨齐每次路过,总要不自觉多看几眼。当年,他租赁这所学校闲置场地做脆桃交易市场,发家致了富,后来公路修进桃园,他把交易市场搬迁到桃园深处的长岗头,桃农摘下的桃子不出桃园就能交易,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桃积极性,全村家家有桃园,组组有桃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每年收桃季节,一辆辆装满红红脆桃的大货车,沿宽阔的柏油路,长龙般缓缓驶出桃园,场面极其壮观。

  金安区扶贫局局长李正发说:“解决了产业发展的道路‘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地促进包括脆桃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截至去年底,金安区共培育了119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52个家庭农场,成立了多个金安脆桃交易中心,脆桃年产量15万吨,销往全国各地,脆桃已成为金安农民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