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两会话题】聚热点谋良策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2-05 09:14:35 【字体:

  乡村振兴如何接续?

  李方圆代表

  加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力度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核心离不开科技支撑。”市人大代表李方圆就“乡村振兴”这一话题,认为只有建立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尤其是加强我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力度,方能更好地力促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根据前期调研,李方圆说,我市农业科技普及程度还不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较少,农业科技创新的红利获得和发展动力不足。如何加强我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力度呢?李方圆建议,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奖励政策的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调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业从业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根据农业产业的要求,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政产学研同时发力的格局。如以霍邱长集现代农业示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返乡人员参与农村科技创业,为农业科技贡献力量。还可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形成农业科技资源聚集效应,孵化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互联网+农业科技”的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加大对农业科技技术人才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鼓励更多的农技人才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曹辰 桑宏 张静)

  陈雨龙代表 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收官阶段,如何有效、无缝衔接乡村振兴,这给我们在农村从事种养业的行家里手出了一道探索题。”2月3日,今年68岁的市人大代表陈雨龙说,创新种植模式、选择优质品种、打造绿色品牌、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抓手。

  在金安区孙岗镇孤堰村,陈雨龙2008年就注册成立了“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事水稻、小麦、西瓜、蔬菜种植和龙虾等养殖,他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吸收农民带田入股等方式,如今,种养业规模达到了4300亩,惠及周边1400多位村民,大大增加村民收入,趟出了一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更好地施展理想,陈雨龙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他说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其次就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另外,在种养的过程中要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寻求打造皖西绿色品牌,进一步抓好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尤为重要。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著坤 汪娟)

  胡家兵代表

  引导种植新品种(香型)水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大米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有机、富硒等大米开始占据高端市场,但这些大米品种对原粮产地要求高,在我们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香型水稻在我们地区是可以满足种植要求的,近几年我市一部分土地受条件限制只能种一季水稻,这给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创造了生长条件,生长周期(160-180天)决定水稻的品质,口感软糯适中的香型大米在市场上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且价格也比普通大米要高些,可以增加农户收入。

  胡家兵说,由于农户长年种植习惯,思维固定,国家也有相关政策保障,我们地区还是以常规品种为主,追求高产不重品质,同时会造成秋后卖粮难的现象,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优质原粮,自然大米品质普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没有优势,难以提升企业知名度,我市大米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他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与当地大米加工企业联系,掌握相关信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面向市内一、二、三产融合的企业。可以通过试点种植,逐步推广,增加农户收入,也可以增加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桑宏 曹辰)

  李必琼代表

  以产业发展做实乡村振兴

  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依靠产业发展,才能使乡村振兴拥有可靠的基础和保障。市人大代表李必琼建议,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产业发展不能盲目上项目,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要让投入见到实效。要用市场眼光发展产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要以消费终端为导向,倒逼生产过程。

  李必琼建议,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农村基础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形成了产业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强,有的基础薄弱,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做保障。要分类制定好政策,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依靠政策鼓励发展。要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各类政策之间要有联系,要补齐政策漏洞,充分发挥政策的调节作用。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世巧)

  蔡学玉委员

  做大做强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我市是产茶大市、知名茶乡,盛产六安瓜片、霍山黄茶、舒城小兰花等名优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全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首要产业来抓,创造性提出并全面推进“六安茶谷”建设,我市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茶产业已成为我市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但通过调研也发现,我市茶产业还存在如产业结构不够优、龙头带动不够强、品牌影响不够广、销售渠道不够畅、要素保障不够牢等问题和不足。

  为此,蔡学玉建议:要注重科技创新,推进精深加工。如加大特色专用品种选育力度,开展茶园绿色生产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机采、机剪、机耕技术与轻简化装备研发和推广,扶持引导研发茶衍生品等;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茶农增收。一方面,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知名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持续打造六安瓜片区域公用品牌,强化源头管理,挖掘品牌文化;创新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在拓展线下营销的同时推进互联网营销,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出口茶叶利润空间,增加茶农收益;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产业支撑。一方面,强化金融保险支撑,另一方面,强化专业人才培育。(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子 邱杨)

  谢菊莲委员

  引领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特别是眼界宽、思路活、见多识广的新时代青年。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到农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面对“乡村振兴”这一命题,难免会力不从心。

  农村难以吸引和留住青年,除了城乡生活条件、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外,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对新时代农村的发展缺乏了解,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也不够,难以发现农村将是大有可为的发展舞台,因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当下对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吸引力不强,青年人才下乡创业环境不佳,服务跟不上。有的返乡大学生心中有抱负,却苦于没有资金、政策支持难以圆梦。

  首先要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力度,以组织政策宣讲、一线调研、入户走访等形式,加深有志青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以及对农业、农村现状和发展前景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次,要加大对青年下乡创业的扶持力度,给予创业方面的财政经费投入,建立农村创业孵化基地,扶持一批农村创业典型项目,培育致力乡村振兴的青年带头人。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