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救火式”安全,筑牢“生命至上”的预防基石
六月伊始,安全警报便接连撕裂了夏日的平静。山东高密爆炸的浓烟尚未散尽,广西钟富高速惨烈事故相关处置工作仍在持续,西安市一公司厂房(或库房)一场突发火灾又添新伤。据现有公开资料统计,自2025年5月份以来,共发生各类事故及灾害40起,导致82人遇难,116人受伤,12人失联。当安全生产月刚刚开启,这些事故如同刺眼的警示灯,照亮了繁荣经济背后那条被屡屡冲击的生命红线。
“生命至上”的承诺,在现实中屡遭侵蚀。 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虽已实施,但许多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监管职责在层层传递中稀释淡化,末端执行屡屡变形走样。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安全投入能省则省,设备带病运行成为常态,隐患整改更是敷衍了事。更有甚者,违规操作、强令冒险作业时有发生,安全规程沦为“挂在墙上”的摆设。每一次灾难背后,几乎都能发现“人祸”的阴影——是疏于管理的懈怠,是心存侥幸的麻痹,是责任链条的断裂。
安全生产治理,需从“应急救火”转向“系统防火”。安全绝非仅靠事后追责便能筑牢,必须构建“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首先,责任必须嵌入骨髓。要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原则,以“零容忍”态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让漠视安全者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其次,监管必须穿透到底。亟须强化基层专业监管力量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提升风险预警和精准执法能力,让隐患无处遁形。再次,投入必须化为屏障。要坚决扭转“重效益轻安全”的短视思维,强制保障安全投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最后,文化必须深入人心。要将安全理念内化为每位员工的本能,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吹哨人”,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
安全生产的根基一旦动摇,一切发展成果都可能瞬间化为乌有。血的教训已足够惨痛,再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增长的数字。唯有以如履薄冰的敬畏、抓铁有痕的韧劲,真正将“生命至上”铭刻于制度、贯穿于实践、融入于血脉,我们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守护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让安全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坚固基石。(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