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化带来的新挑战,面对舆论场上复杂多变的形势,网络空间斗争和博弈波诡云谲,必须时刻坚守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
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意识形态“新风口”。事实证明,意识形态风险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今天可能是“低级红”的敏感话题,明天或许就是“高级黑”的热点事件,并在引发舆情,裹挟民意中大行其道。因此,我们要具备善识真伪的“火眼金睛”,把网上积极的意见诉求和善意批评与别有用心的诋毁攻击、虚假传播区分开来,认真分析研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势,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新风口”,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不断筑牢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阵地。
坚持主流引领,凝聚意识形态“共识圈”。主流媒体必须坚持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信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引领正确方向,纠正误识偏差,掌握话语主动权。要认真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诉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开展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互动交流。作为每一个网民,要通过理性思考、理性讨论来增进共识,努力维护和支持好主流媒体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借助综合力量,构建健康的自媒体生态,在互助互鉴、协调共生、同频共振中,消除杂音,形成共识。
共建良好生态,绘就意识形态“同心圆”。结合新时代网络话语表达的新趋势、新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向现代化、生活化转变。通过“接地气”、入人心的言理说事,增强语言表达魅力,既“达理”,也“达情”,促进优秀内容“破圈”“出彩”。要用群众可感可及、有血有肉的人物事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身边故事”,聚焦“小切口”分析“大主题”,在心灵互通,情感共鸣中,绘就意识形态“同心圆”。以求同存异、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生动实践,共建良好网络生态。
强化风险防控,构筑意识形态“防火墙”。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要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全力支持主流媒体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要发扬斗争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发声,在思想交锋中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反对、批判、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坚持“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既要“上网察民意”,更要“下网解民忧”,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民意,积极化解防范各种意识形态风险,筑牢线上线下意识形态“防火墙”。(陈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