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科技赋能茶香远 匠心织就富民路
——一个大别山工匠与六安瓜片的22年产业升级方程式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158 次 发布时间:2025-04-16 16:48:59 【字体:

175e536a9bec4966bc5fd775b78bcb09.jpg

  春夜薄雾笼罩大别山麓,地处六安瓜片核心产区的石婆店镇,茶山村落间零星灯火若隐若现。凌晨两点,六安市裕安区利民茶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乡村振兴高级农机化师汤志军正带着技术团队匆匆赶到一家茶企车间,俯身调试新安装的智能炒茶机组。屏幕上的温度、湿度参数不断跳动,机器轰鸣声中,他的额角沁出细密汗珠。"茶季不等人,我们早一分钟排除故障,茶农就多一份收成!" 这样的深夜驰援,已成为他二十二载茶季的常态。

  时间回到2003年春天。31岁的机械维修工汤志军背着工具包初到石婆店镇茶山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老式炒茶机冒着黑烟,产出的茶叶焦边碎末不断。生于茶乡的他深知六安瓜片千年传承的珍贵,"绝不能让传统名茶困在旧机器里"。白天穿梭于各茶厂检修设备,夜晚就着昏黄台灯研究机械图纸,经过两年反复试验,终于在2005年与外地厂商联合研制出首台14槽连续炒茶机。这项让单机日加工鲜叶量提升40%的突破,不仅让他在业内崭露头角,更点燃了"用机械革命推动茶产业升级"的信念。

0917547630a44601b3c587792e3678bc.jpg

  创新的齿轮一旦转动便再未停歇。2009年,汤志军成立六安市裕安区利民茶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带领生产厂家和团队开启"研发-生产-推广-服务"全链条创新。从14槽到17槽,从机械操控到数字智能,历经17次迭代的智能炒茶机组在2021年问世。温度、湿度、转速的精准控制,让六安瓜片"形若瓜子、香透兰韵"的特质完美呈现。

  走进智能化加工车间,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24小时内完成从"绿叶"到"金叶"的蜕变。引进的高光谱成像智能色选机械将拣选成本降低60%,数字化品控平台实时监测加工参数。合作社构建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体系已覆盖5个产茶乡镇,服务面积达2.6万亩。曾经凌晨摸黑炒茶的茶农老张摸着自动化生产线感慨:"以前守着炭火整宿不敢合眼,现在听着机器运转声睡得踏实!"

  如今,利民茶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发展为区域性农业服务标杆,先后获评省、市两级示范合作社,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理事单位、裕安区茶叶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等。通过"定点驻守+流动服务"模式,合作社建立茶季设备24小时应急维修响应机制,年均完成机械故障抢修300余次,保障春茶、秋茶等关键生产节点设备稳定运行。汤志军个人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安徽省乡村振兴高级农机化师称号、中国合作经济学会2018明星合作社理事长提名奖。

b8a1ab0fab3d4906a02484ec04a6c634.jpg

  更让汤志军自豪的是,在政府惠农政策支持下,合作社创新打造"茶乡工匠学堂",通过"车间课堂+田间教学+云端辅导"模式,五年内培养千余名技术能手。90后返乡青年小卢便是其中之一:"过去觉得务农没奔头,现在操作智能设备,一年能挣十多万!"目前合作社已形成茶园标准化管理、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数据可视化等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样板,累计带动1500余户茶农户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

  晨曦初露,石婆店镇的茶山又泛起新绿。汤志军收拾好工具箱准备带着团队赶往独山镇,后视镜里映出连绵起伏的茶园。从维修工到乡村振兴高级农机化师,从革新单台设备到重构产业生态,这位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二十二年的“三农”工作者,用沾满机油的手掌托起传统茶业与现代科技的深情相拥。智能化茶机的轰鸣声中,工具箱里的扳手与图纸静静诉说着:在红色热土上耕耘的答卷,永远写满滚烫的赤子之心。(王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