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著名画家桑建国霍山开讲:以“霍山情怀”探寻艺术与生活的共生密码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92 次 发布时间:2025-04-15 16:04:30 【字体:

ab4945a57a864e6dbbe3818ff5961ce1.jpg

  4月1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桑建国教授,于昨晚受邀为霍山县美术家协会作专题创作讲座。围绕“霍山情怀·对生活的热爱”主题,桑教授结合自身艺术实践与霍山本土文化,为当地艺术家呈现了一场关于艺术扎根生活、服务时代的深度对话。

a80126d881714e019a0a45db8852fa2d.jpg

  扎根现实:题材与资料的厚度挖掘

  桑建国教授开宗明义,强调“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他以取材霍山的三幅代表作《大别山中两个学生的考试》《春耕》《父辈的三线厂》为例,剖析创作方法论:

  1. 现实题材的深度捕捉

  从疫情生活、科技发展到历史记忆,桑教授认为“画活人”需聚焦人物情感与时代烙印。如《父辈的三线厂》以工笔重彩再现三线建设场景,唤醒一代人的集体奉献记忆。

  2. 资料的艺术转化

  “照片是单薄的,艺术作品需有厚度。”他提倡采风中融合速写、摄影与文献研究,将客观记录升华为情感表达。《春耕》创作中,他多次深入田间,捕捉农忙动态与土地色彩,最终以工笔技法呈现土地的蓬勃生机。

  破界创新:传统技法对话现代审美

  桑教授提出,作品形式需围绕“色彩、几何形、层次、动感、传承”五大要素展开。他以自身作品为例,解析如何将传统工笔的细腻与现代构图的张力结合,赋予历史题材以当代视觉语言。

4f53a4795eca4146b843ec746d0ec0b0.jpg

  创作三问:格局、技术与人文担当

  1. 主题格局与时代精神

  结合参与国家重大题材创作《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的经验,桑教授强调艺术家需立足社会责任感,通过扎实调研构建叙事逻辑,“让作品成为时代的切片”。

  2. 技术为魂,服务主题

  以《明皇幸蜀图》“点景”手法为例,阐释“移悬”“留白”等技术如何强化作品叙事,避免形式与内容割裂。

  3. 深耕人文,脚踩泥土

  呼吁建立“历代名画资料库”,整合绘画、民俗影像、口述史等资源。他分享在紫金书画院采风时深入工厂、军营的经历,直言:“只有脚踩泥土,作品才有温度。”

27d045a03d6e4202b898830d6a8ac1e4.jpg

  点燃本土创作火花

  讲座尾声,桑建国对霍山美协会员作品进行逐一点评,从构图技法到主题表达提出针对性建议,激发艺术家立足地域特色的创作热情。霍山美协主席表示,未来将组织系列采风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三线精神”等主题推进创作,以艺术助力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

  桑建国寄语:“艺术家的使命,是将生活淬炼为美学,用画笔记录时代的呼吸。霍山的山水与人情,正是滋养艺术的沃土。”

38362a62911147b7bb4eeb58ce8580e1.jpg

  此次讲座不仅为霍山美术工作者打通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结路径,更以“在地性”创作理念为小城艺术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霍山情怀”主题创作的深化,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或将通过画笔,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刘伟 刘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