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用爱续写生命奇迹
——记首届安徽省文明家庭焦林萍家庭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9-14 09:16:04 【字体:

  9月7日上午,刚从县城返回家里的焦林萍在院子里和丈夫刘期全一边闲聊一边收拾着早晨在集市上零零散散收购来的田螺和黄鳝。为了照顾在县城读书的二女儿,42岁的焦林萍每日往返于霍邱县城和砖店桥村之间,两头忙活。这样旁人看来辛苦忙碌的生活,如今在的她眼里,却是非常幸福美满。

  十六年前,丈夫刘期全得了重度尿毒症,焦林萍一边照顾家庭,一边陪着丈夫到县城、六安、合肥等医院求医。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为了能有钱继续给丈夫治病,焦林萍每天拼命干活挣钱,卖掉了家里赖以生存的门面房、学驾驶开货车、收购水产、兴田种地……独自挑起了全家经济重担,就算再苦再难,焦林萍也没有放弃丈夫,放弃自己的家。五年前,她用自己的左肾,挽救了丈夫的生命,也挽救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双双病愈后,焦林萍和丈夫开始了新的生活,收购水产、种稻养虾,自己脱贫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帮助乡邻。焦林萍和他的家庭先后获评六安市道德模范、六安好人、六安市文明家庭、安徽好人、安徽省最美巾帼脱贫攻坚人等荣誉称号。2020年,她被省扶贫办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并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上报国家扶贫办。2020年11月份,荣获“中国好人”称号。2020年12月份,焦林萍家庭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2021年,焦林萍家庭又荣获首届“安徽省文明家庭”称号。

  病魔突袭幸福家

  2001年,霍邱县宋店乡的焦林萍与丈夫刘期全相识相知,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夫妻俩水产品收购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美满幸福。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二女儿刚出生不久,刘期全便被确诊为重度尿毒症,如想根治必须换肾。可至少30万元的高额费用让一家人望而却步,只能进行血液透析等保守治疗。

  艰难时刻,焦林萍一人支撑起一个家。每天,焦林萍都早早起床为丈夫和孩子做好饭菜、洗好衣服,独自张罗水产品收购生意。下午没有生意时,便抱着孩子陪丈夫到县城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或观察治疗。病情严重时,还得停下生意陪丈夫到六安、合肥等大医院进行紧急治疗,短则几天,长则一个月。高额的医疗费用、在外生活费用和车旅费很快让这个收入十分有限的家庭陷入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的境地。

  那时候,常有人劝焦林萍:“你还年轻,丈夫得了这种大病就是个无底洞,不如趁年轻改嫁,重新开始生活。”面对重病的丈夫以及两个幼小的女儿,她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别人的劝说。

  割肾救夫不犹疑

  四处奔波就医的日子让这个家庭愈发困难,焦林萍意识到,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不行的。2008年,她考取了驾照,向亲戚朋友借钱购置了一辆二手轻型货车。从此,每天上午开车到处收购、销售水产品,下午要么开车送丈夫到医院治病或检查病情,要么开车帮人拉货送客,想方设法多挣点钱。

  2016年,焦林萍丈夫刘期全的尿毒症病情突然急剧加重,如果再不进行换肾治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借钱买肾完全无望的情况下,焦林萍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双肾:万一配型成功,不仅能救丈夫一命,而且还可以少借十几万元的外债。于是,她瞒着双方父母和孩子,抱着侥幸的心理去作了配型检查。天随人愿!毫无血缘关系的夫妻竟然配型成功,可以进行肾移植手术。

  闻听此讯,作为丈夫的刘期全不忍心让妻子为自己担风险,双方家人也是竭力反对。性命攸关时刻,焦林萍不顾自身健康风险,决意取出一个肾移植给丈夫。2017年3月3日,夫妻俩在亲朋好友的借款资助下做了手术。幸运的是,夫妻俩的手术都进行得非常顺利,3个月的巩固治疗后,俩人携手回到了家乡。

  率众脱贫勇担当

  常年看病的高额支出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早就一贫如洗,回乡后的焦林萍,作为贫困户,也没有躺在“救援簿”上。做肾移植手术虽然借款12万元,但通过“351”和“180”医保政策报销之后,实际开支不到3万元。借钱的亲戚们一致决定把医保报销返还的9万元留给两人暂用,夫妻俩用这笔钱承包了农田发展水稻和龙虾套种套养扶贫项目,重新购买了一辆小型货车继续经营水产品生意。

  2018年,两口子打算流转土地、扩大龙虾养殖面积。得知夫妻俩的想法后,村两委积极协调,帮助他们流转土地20多亩,申请国家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一年打拼下来,收入比上年翻了一番,不仅还清了欠账,还有了结余。焦林萍还利用自己有小货车的便利,帮助乡邻代购代运龙虾种苗、饲料、销售成品虾,经常给家庭困难的贫困户免费提供虾苗,全村共有40多户贫困户在她的带动下,靠“稻虾共作”扶贫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如今,在党的各项政策扶持下,焦林萍家的稻虾产业逐步壮大,收入越来越高,教育、医疗、住房全部有了保障,也早已顺利实现了脱贫。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及他们的两个女儿,焦林萍含笑告诉记者,大女儿正在上大三,小女儿正在上高三。“两个孩子为我们这个家庭点燃了新的希望,我们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子 桑宏 通讯员 赵广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