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赞丞
郑赞丞名培育,字芳荪,霍邱城关人。他自幼好学,在霍邱书院读书时,常独自到东门外王家祠堂攻读,孜孜不倦。一次,在月考作文中诘难抨击清政府,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句,因此而获罪,县衙欲拿办,幸友人报信,才逃到安庆,就读于安徽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后,郑赞丞与陈独秀、潘赞化、柏文蔚等,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组织社员进行军事操练,准备效命疆场。两江总督密令皖抚缉拿为首人员,学社遂散,郑赞丞亦愤而退学,投身安徽武备练兵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
在反清斗争中,他与李北申、彭卓甫为联系员,奔走各地,进行反清活动。他和倪映典介绍陈英士、夏次岩加入同盟会,还参加了熊成基马炮营、广州新军起义的活动。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4月,郑赞丞受同盟会之命,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又奉命回皖,在寿县、霍邱、凤台一带组织力量,为创建淮上军奠定基础。同年10月,寿县光复,淮上军总司令部成立,郑是领导人之一。此后,他历任镇江军参谋长,民国政府参议和皖军副司令,安徽内务司司长。
民国2年(1913),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致电安徽的郑赞丞、孙少侯进京,企图网罗控制。孙少侯投袁,成为拥袁称帝的“六君子”之一,而郑赞丞拒绝前往。袁怀恨在心,郑被迫改随母姓,更名魏慕陵,携眷潜沪。
孙中山在沪集会讨袁,郑赞丞出任国民党机关总部参谋长,随孙中山东渡日本。不久,积劳成疾。孙中山为之感叹:“似此等好同志竟得如此凶疾,实在可惜!”民国3年(1914)9月20日病逝。他在弥留之际对亲友说:“未推翻袁氏,振兴中华,此乃终生之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