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概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金寨名人-蒋光慈

编辑:费义 来源: 浏览次数:781 次 发布时间:2010-06-25 16:02:44 【字体:

  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蒋侠僧,金寨县白塔畈乡人。1901年9月11日出生,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1917年,蒋光慈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开始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并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1918年,他与钱杏邨、李克农等人组织“安社”,出版油印小报《自由之花》,并在《皖江日报》上发表文章,针砭时弊,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他作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积极领导并参加学生运动。1920年4月,经高语罕介绍,入中共在上海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此间,他通读了《共产党宣言》,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1年4月,经党组织安排,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20多位优秀青年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留学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新诗,由衷地赞颂伟大的十月革命,还翻译了列宁、斯大林的一些重要文章。1924年7月回国,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开始倡导革命文学,并先后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的文学论文,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25年1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新梦》出版,《新青年》以显著位置介绍了这部诗集,称《新梦》是现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响雷、一盏明灯。4月他受中共派遣,到冯玉祥部任苏联顾问翻译,10月返沪, 仍在上海大学任教。1926年1月,他的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出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郭沫若称之为“革命文学的前茅”。当时,胡耀邦、金日成、陈荒煤、陶铸等青年读后都深受鼓舞。1927年,他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中篇小说《短裤党》、《野祭》和《菊芬》、 短篇小说《鸭绿江上》先后出版,《短裤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大规模革命斗争的中篇小说。

  大革命失败后,蒋光慈为了开辟新的革命文学阵地,于1928年1月与钱杏 邨等创办了《太阳月刊》,并担任主编,接着又倡导成立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文化“围剿”中,太阳社为倡导和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太阳月刊》仅出版7期即遭敌查封,蒋光慈和同志们仍不屈不挠,在短暂的2年内,又先后创办了《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继续宣传革命。1928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长诗《哭诉》,1929年出版了中篇小说《丽莎的哀怨》、诗集《战鼓》、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正式成立,蒋光慈当选为候补常委,负责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是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歌颂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和井岗山斗争。1931年8月31日,他因肺结核病恶化,在上海同仁医院病逝。 年仅30岁。

  1953年5月23日,上海市文联将蒋光慈的遗骨由上海公墓移至虹桥公墓安葬,并举行了葬礼,由他生前战友夏衍主祭,陈毅市长为墓碑题写了“作家蒋光慈之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