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财经>财经新闻>详细内容

小手艺织出脱贫新“丝路”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27 08:55:24 【字体:

  “丝为媒,结良缘”,蚕丝带是传统手工艺,是民间婚嫁喜庆佳品。而在舒城县张母桥镇砂院村,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传承着蚕丝带制作手艺,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小小的蚕丝,“牵动”着一个个家庭脱贫的新“丝路”。

  张母桥镇蚕丝带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农民经纪人程善行看到了蚕桑的商机,引进了桑树良种,自己育苗试种桑树养蚕,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蚕桑产业在原长冲小乡迅速兴起,大家小户都开始养蚕,有些养蚕大户年收入达到了5000元以上,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蚕桑产业达到了巅峰,蚕种供不应求,养蚕成为当时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张母桥镇还一度被誉为“桑蚕小镇”。

  如今走进张母桥镇砂院村刘自能家,一进门就看到一辆古式纺车,满簸箕的蚕丝和一条条精致的蚕丝带。如今五十岁的刘自能做蚕丝带已经三十多年了:“跟着外祖母学,后又陪着母亲做,从不间断干了几十年。”

  制作蚕丝带的工艺十分复杂,包括从育苗、喂养、上架、采茧、缫丝到织带等10余道工序。由于制作蚕丝带耗时费力,且工序复杂,成本高昂,许多制蚕丝带匠人的手艺都后继无人,这让刘自能很心痛。同时,如今的市场对蚕丝带需求渐渐减少,“破茧”前行,张母桥镇砂院村村民刘自能却把这项传统手工艺坚持了下来。“织丝带可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农闲时节每天能做4条左右,农忙时也可以起早贪黑的干,一条能卖三四百元,一年可以赚两三万元!”

  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张母桥镇党委、政府大力扶植特色产业发展,该镇不少传统手工业如手工挂面、手工竹编等,渐渐发展成农村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力强、增收效果明显的重要产业,更让优秀传统手工艺活了起来传了下去。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在全镇遍地开花,也成为了该镇实现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张母桥镇党委、政府开展的“消费扶贫月农产品展销会”和“我最喜爱的农产品”微信选票活动的带动下,刘自能的“老刘蚕丝带”品牌在舒城范围内开始小有名气,在展销会上也卖出了几十条,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有时活多忙不过来就请周边的贫困老人帮忙,不仅管饭,还能让她们一天赚四五十元钱,为当地群众开拓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这是祖传手工艺,母亲和外祖母都是行家里手,都织得一手好蚕丝带,我真心希望,能把这一门好手艺传承下去!”这些年,村里人都知道,刘自能从事传统手工业致了富。“祖先留下的手艺不能丢,我还要把它传给孩子们。”如今,刘自能每次制作蚕丝带,都要把儿媳妇喊来一起做,一条条精美的蚕丝带里,蕴含着传统手工匠人的心血,也渐渐地在后辈手中传承了起来。

  如今的砂院村,学习刘自能的蚕丝带手艺成了村里妇女同志的一门“手工课”,在村妇联的号召下,村里的留守妇女都乐意到刘自能家里学一学这门传统手艺。“让村里妇女同志跟着致富能手后面学习传统手工艺,让她们闲暇时有事做,有收入,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实现了村民致富增收。”砂院村妇联主席童世存说。(邱 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