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课变直播间 职校生变带货主播——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实验班看现代职教的破局之道
图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们在直播售卖金安脆桃。张佳佳 摄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创大厦仿若一座活力满溢的电商梦工厂。“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子们!我们的新茶清香鲜嫩,口口回甘,茶叶都是分批次的,手慢无啊……”“大家把问题发在公屏上,小助理会给大家一一解答……”6月25日上午,电商梦工厂里热闹非凡,介绍舒城小兰花、推荐本地文旅景点、连麦驻村书记互动……多个直播间同步开启,主播和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配合有序。
谁能想到,这些在直播间里应对自如的主播和团队成员,竟是一群在校学生?从不知如何开口的新手小白,到从容应对各类问题撑起一个直播间;从课堂上的模拟训练,到茶博会、农交会的现场直播,这群电商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们,在学校的精心培养和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一次次突破、一步步成长,用汗水与努力书写了校园学习向职场实践进阶的成长故事,也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的宽广大道。
“我们的定位很清晰,紧扣‘服务本地产业、宣传大别山文旅、助力乡村振兴’三大使命,为打造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奠定坚实基础。”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华巍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应对直播电商、新媒体电商的发展趋势,学院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在传统电商班的基础上,与电商教育企业合作,开设了电商创业实验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实战型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就业。“我们借助校企合作的桥梁,将电商教育企业的专业技术、丰富资源和多元渠道引入教学中来,不仅培养学生的技能,更积极对接产业与行业,让学生直面市场和客户,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王华巍说。
据介绍,该学院遴选了140名有创业意向或实战培训意向的学生进入到电商创业实验班,通过建立“人才培育—项目孵化—产业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实施导师跟踪指导制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解析—实景演练”螺旋式教学法,并设置AI技术应用、直播场景搭建、短视频创作等特色模块,为学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重点培育乡村电商带头人,推动茶叶、山珍等特色农产品实现电商化转型,以产教融合为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创大厦,一股创新创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双创大厦是安徽省高职院校里第一个、截至目前为止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安徽省级产业教授实验班负责人吴捷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道。记者看到,一楼是学院与中国邮政共同设立的一个校园服务点,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快递。“这是学生们的创业项目,虽然设在校园内部,但与社会上快递网点的运营模式别无二致,从快件的出入库到数据管理等等,都是学生在操作、经营。”吴捷和记者边说边往上走,来到二楼的选品中心,六安瓜片、三元非遗手工挂面、皖西麻黄鸡等各种产品一应俱全,皖西农产品电商技术技能服务中心的牌子、学生们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证书,格外引人注目。再深入其中,便是学生们的直播间,主播和团队成员们均来自电商创业实验班。
“你看,我们现在进来看他们直播,但他们完全不会受到干扰,依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在直播间中。”实验班的老师赵玲颇为自豪地说。记者看到,后台实时数据显示,销售额为5709元。“起初,我们在每位主播的前面都放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就是为了给主播加油打气,无论是直播间里面有没有人、有多少人,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赵玲表示,在要求学生对行业和产品有基础认识、熟悉平台规则和直播流程的基础上,他们会从肢体动作、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培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直播风格。
大二年级的李英目前是一名助农主播,从最初的迷茫,到如今拥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李英直言“越来越自信了”。“我是从幼师专业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刚开始接触直播的时候,我都不敢抬头,面对镜头浑身不自在,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训练、看案例、复盘,状态就逐渐好起来了。”回想起当初的青涩,李英笑着说。随着直播的经验逐渐丰富,李英找到了舒适的直播风格,也坚定了成为一名乡村振兴新农人的信念。
东桥镇腊鹅养殖基地、六安邮政抖音官方直播间、大别山(六安)温泉康养发展大会、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渐渐地,实验班的师生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直播邀请,将六安的特色农产品带进一个个直播间,传播至千家万户。同时,团队成员们还受邀走进舒城、叶集等地,开展直播技能培训和电商运营指导。2024年全年开设电商运营、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为大学生村官及村民提供系统的电商知识培训,累计开展电商人才培训等10余场,培训近1000人次,销售羊肉、空心挂面、牛肉酱等农特产品800余万元,通过电商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经济,也为学生们照亮了未来就业方向。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商创业实验班是我市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内涵,通过委托培养、现代学徒制、开设“定向班”等方式发挥产教融合积极效应,为学生们开辟了多元成长通道,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选择。目前,全市建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59个、校企共建专业114个,2024年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地就业率56%,成为本地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输出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力赋能。(记者 齐盈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