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文化漫谈
扇文化漫谈
徐 缓
进入夏季,避暑纳凉的物件,除了电产品,那就是扇子了。儿时,洗过澡,躺在稻场凉床上,看着深邃的夜空星星一闪一闪的眼睛,听着姥姥讲着神秘古老的传说,芭蕉扇在姥姥的手中轻轻地煽着凉凉的风,那份惬意一直储存在记忆里。而今扇子不仅仅是拥有凉爽心情的实体,更是欣赏把玩的艺术品。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迥异,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书画家挥毫题诗写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扇子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一种半规形便面,因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使用它。
西汉时期,盛行对称型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以竹木为架,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历代沿用而不衰,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唐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象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牙骨上镂雕、细刻,采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挥毫泼墨,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和神韵,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如《苏东坡画扇结案》、《题扇桥》、《题扇》、《扇子报喜》、赠扇题诗等都反映扇文化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更是家喻户晓。风韵婀娜的扇舞,还起健身作用。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据说,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各式扇子当今成为旅游开发产品。我省三河羽毛扇,历史悠久,曾一度出口东南亚,后因家用电器普及,销售滑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羽毛扇枯木逢春,再显生机。如今,不但在三河“走红”,就是苏南的周庄、同里也堂而皇之地将它摆上旅游商品的柜台。游客悠闲地摇着羽毛扇,体会诸葛亮“站在城楼观山景”的心情,也可想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发一段思古之幽情。我市固镇等地,依据自身的皖西白鹅羽毛产业优势,在羽毛扇的生产推广上也当仁不让。现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告扇制作得到极大的开发,有些设计精巧的广告扇被广大消费者认可,也是经济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文化精髓的更多融入,扇子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物质上的追求,更是精神上的享受。其艺术品味性和装饰性将越来越突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