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视线>详细内容

心灵的旅行

作者:袁远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20 08:53:19 浏览次数: 【字体:

 

        在这个物欲纷扰的世界里,不少人,都想要放下一切世俗的负累,做一个简单、清爽的人,向往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侣鱼虾,友麋鹿,和青山碧水为伴,与明月清风为邻。“简单,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心灵驿站。简单,会生长出清洁的精神。”所以,他们都选择去旅行,去探访遥远的古村山寨或湖泊草原,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或精神的家园。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暂时忘记凡尘的俗事。哪怕“一次旅行,就像寄出的明信片,在路上,不知道将要邂逅怎样的风景”。

  初读《太平湖之旅》,我们不禁沉浸于作者所“邂逅”的这片风景:空气中氤氲着湿润的气息,乳白色的轻烟在晨光中变幻消散,绸缎似的湖水有着伸手可掬的清凉,偶有娉婷的小鸟掠过翠绿的枝头,洒下它们自己的歌声。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停下脚步,让心灵歇息。然而作者无意于单纯描摹太平湖的美景,着墨的中心落在湖中岛上的生活。诚然逐水而居,低头看水,昂首望云,愈觉身轻,尘间沾染的浮躁随即归于宁静。不过,如果从此远离尘世,耐得一生的清冷寂寞,脸上的皱纹在此熬成渔翁的蓑衣,却又没有几人可以做到。于是作者说:“就让我们暂时隐于山水之间吧,或独坐一隅,或晤于一室,沏一壶春茶,斟入杯中,任天光云影于杯中小栖,任思绪万千化为朝暾夕月。”

  所谓人生无处不红尘,不得皈依山水禅境,不想沉沦凡尘俗世,或许也只能如此了: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心里建一座桃源,疲惫的时候,住进去;歇好了,再出来,去直面凡尘的烟火。于是,这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人生观与生存方式的对立:诗意的精神生存与现实的物质生存的矛盾。两种生存,好比人生的彼岸和此岸,彼岸重“情”,此岸多“欲”。遍布彼岸的,是寻求精神的大美;充斥此岸的,则是追逐名利的真实。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生存选择,从而具有了哲学的纵深层次,升华了游记散文的思想。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对“形而上学,形而下习”的诵读来点出文章的内涵来,从容不迫地在展示思想性的同时提升了文本的艺术性。
   
  “邂逅”一片风景或许只是在短暂的瞬间,却可能会有永恒的感悟。作者在文中用极其委婉艺术的方式暗示我们,开头夜色中的抵达是从此岸到彼岸,结尾暴雨中的离开是从彼岸回此岸;而此岸与彼岸之间隔着的是茫茫的漫天的雨线。是的,此岸越近,彼岸越远。但正如作者所言,只要“身处喧嚣不为其哗所扰,心临浮华不为其奢所迷,目睹名利不为其荣所动”,则自有大美的风景在心中。(寿县一中  李春鸣)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