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把课上好,是每个老师的心愿,怎样把课上好,又是所有老师的心病。什么是好课,教育学上认为: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那么怎样让这些因素在一堂课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呢?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因素。而积极性的生成离不开兴趣的激发。这里我就想谈谈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便形成优质的学习效果。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他们的生活资料丰富,能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信息,知识面较广泛。所以相对理性的教材对于他们来说,就稍微枯燥了一些。我觉得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能对教材产生兴趣就是形成快乐课堂的前提。结合实际,我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巧设导入,引人入胜
在上《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我先问学生过年好不好,在学生沉浸在过年的美好氛围中时,我趁热打铁,请他们说一说当地过年的习俗,正当大家滔滔不绝时,我咳咳两声,故意沉着嗓门说:“安静,大家安静,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鼎鼎大名的老舍啊,今天我就要给你们说一说咱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板书课题。学生学习的情绪异常高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主张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乐此不疲。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课“要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
(二)创设情境,流连忘返
情感是学生行为的动因,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则是小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动机,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我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我已经上过了四次,可每次上这一课,我的课堂总是充满着那种浓浓的哀愁。第一次上时,正值中秋,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这个很僻远的乡村任教,所以读到情动出,竟忍不住在课堂上潸然泪下,接下来学生也是唏嘘一片。第二年上时,我请同学说说他们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班上很多同学包括一些平时很调皮的小家伙都抽泣不已,因为他们都是留守儿童。所以我想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所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表演实践的互动活动之中。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例如,在讲授《草虫的村落》时,讲到:“一只娇小者出来迎接这只远归的黑甲虫,他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一起欢跃的回到洞穴里去了.......”我让学生想象,这只“娇小者”到底是谁呢?同学们有说妹妹的,有说女儿的,还有的说是妻子。于是我让两个同学分别来模拟这些角色,以及它们见面时可能的对话场景。不少同学模仿得惟妙惟肖,让人捧腹不已,班上已是一片欢笑的海洋。接着我适时归纳作者高超的想象技巧。学生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语文课一直以讲读为主,学生在一节课要么洗耳恭听,要么口诵心惟,较少动手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时,常常回来一些小创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詹天佑》时,讲到他的杰出才能。开凿隧道时,采用“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设计出了“人”字形线路,使火车更容易上山。由于图形较抽象,我让学生思考后上黑板演示路线,以工程师的身份绘制图纸。学生跃跃欲试,几经图文结合,终于画出了合适的正确的线路,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又体会到了主人公的不凡。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课文,更是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四)使用教辅,事半功倍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兴趣浓厚,识记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才能让其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学生新知。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有地球的外貌,和其他行星相比时的大小,地球被污染的现状等等。学生以直观的形式目睹了地球资源不容乐观的种种事实。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性。
(五)春风化雨,构建和谐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过,只是要完成一些角色的转换。但无论怎样转换,“热爱学生”永远是构建和谐课堂,创造良好氛围的根本宗旨。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才观。有人说:“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间的。被人肯定、认可、欣赏所带来的成功,满足了他被尊重的需求,就像枯萎的庄稼见到了阳光,迅速引爆了他的潜能。”我们的学校,课堂,因为各种原因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年纪还小,也可能因为家庭,生理各种因素会形成一些后进的可能,但是我们不能剥夺他们享受快乐的权力。
曾有一位少年问一位智者:“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送少年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我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师者,这句话足以作为鞭策我们前进的永久动力,足够我们回味一生。(肥西县界河学校 张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