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教师吃空饷
2012年7月25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儋州清退30名“吃空饷”教师。据介绍:近两年来,海南省儋州市教育系统已清理辞退在编不在岗和“吃空饷”教师30人,追缴多领工资21万余元。读了报道,心中很不是滋味,感到既可惜,又可笑。
我为那位工作了16年的某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被辞退而感到可惜。从事教学工作16年,正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却离开了公办学校,这不能说不是公办学校的损失啊!去年参加小学语文国培时,我曾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从事教育教学15年左右才能达到工作的黄金时段,这句话很有道理,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需要有一个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工作了二十多年以后,工作上也许就有了消极厌倦情绪;工作十几年,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棒,接受新知识快,正是干事业的大好时光。从我们学校的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来看,也能印证这句话的合理性:有一批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从事课堂教学十多年,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成绩显著,能够引领新一代教师的成长,能够担当起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任。
在为老师们被清退而感到痛心的同时,又感到滑稽可笑。按说教师吃空饷的事情应当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教师工资少,才想打工挣钱,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没有想到海南省儋州市这一经济发达地区也会发生教师外出的情况。据报道,清退30名教师,追缴工资21万元,平均每位教师才合7千元,这说明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仍然存在。
读完这篇报道,不由得想到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记得好像是在十几年前,我们县教育局就开展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第一批被清退的教师名单还在霍邱电视台上公布。当时我们这些在岗教师看后,也确实感到紧张,生怕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这一工作丢失了,所以天天干满点,年年出满勤,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近几年,我县教育局又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每学期初,学校都要上报教师在编在岗情况,逐级落实,层层负责,期中期末还不定时、不打招呼地检查教师的上岗情况。这些措施无疑促进了全县教师队伍的稳定。
但是仅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厉的制裁措施,就能杜绝教师吃空饷的现象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从身边的教师队伍管理情况来看,变相吃空饷的教师仍然大有人在:在本单位少代课,把本单位的本职工作看作业余,应付差事,反正工资卡上的工资少不掉我一分钱,扣我绩效工资那么一点点,我不在乎,在私立学校多代课,把私立学校的工作看作重中之重,尽职尽责,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否则可能被开除,失去了额外收入,多可惜,这是其一;疏通好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每月拿出一定数量的工资,请他人代课,这样学校有人上课,自己出去工作也方便了,真是一举两得,这是其二;干脆上交工资卡,我不领每月的一两千元的工资,我不要什么职称,我不要什么荣誉,只要你学校为我保留这份教师的工作就可以了,我趁年轻在外拼命挣钱,等到我干不动了,想回学校工作了才回来工作,你学校把我的工资卡还给我,这是其三……凡此种种与教师的吃空饷还有何区别呢?
教师的吃空饷的现象不仅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教师队伍中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首先,这种现象直接滋生了教育的腐败,试想,这些外出的老师如果不烧香拜佛,他们能走掉吗?其次,各单位一般都实行了定编定员,外出的教师一般都是单位中的精英,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本来需要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可是他们一走了之,把学校的教学工作都推到那些没有外出的教师身上,加重了其他教师的负担,增加了他们的怨言。再说,国家安排这些年轻有为的教师们来为薄弱学校服务,用他们新鲜的知识,蓬勃的朝气来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可是这部分教师离开了农村,离开了薄弱学校,不仅教育的均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教育上城乡差别将会更大。
教师外出的原因,不言而喻,毕竟我们每月的工资真的太低。如何杜绝教师外出,值得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深入研究,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每位教师有“捧着一颗心来”的敬业精神,而用强制的管理办法把那些外出的教师都强硬地拉回来了,能收回他们的心吗?“身在曹营心在汉”,能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搞好吗?(霍邱县孟集镇中心小学 金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