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应从“减负”开始
学习本是件快乐事情,使人增长知识、摆脱愚昧、树立信心,更好地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而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高涨、易采取过激行为,诸多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究其根结主要是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过重所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所致,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这是学生负担加重的“罪魁祸首”,也是最不容易根治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学生负担加重背后有其内在利益链。当前,社会择校风盛行,好的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生源,提高收入,向学生“施压”,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好办法”,这是学生负担加重的最直接原因。
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开始意识到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根据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掣肘还相当严重。应试教育把分数视为衡量教育教学成果的唯一尺度,过分片面追求分数提高和升学率。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师的绩效奖惩与学生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为了提高所谓的“成绩”,可谓是不遗余力、绞尽脑汁,主要是通过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这样以来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过多的作业和精神上的负担使学生没有了学习思考的时间和意识,学习效率也明显打了“折扣”,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传统教育模式,严重违背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对学习和知识的好奇心,就缺失了学习的内生动力,会严重抹杀学生的学习天赋。学习固然快乐,但也辛苦,也需要休息和放松,学习和工作一样应该是“劳逸结合”,违背了这一规律,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从近年来各地在高考期间发生的事件看,学习负担和压力“未减反增”态势明显,惨痛教训发人深省、值得整个社会反思。
学以致用,学习不只有为官入仕一条光耀门楣之路,同样,也不可能人人都能“高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个人都有社会需要的一面。只要能立足自身实际、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一样可以出人头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这是思想认识根源上的弊病。试想一下,有谁不想自己的子女高人一头、有谁不想自己的学生出类拔萃呢?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有这种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好的想法不能催生反面的结果,这既有违初衷,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谓是弊大于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强教育必重视发展素质教育。要想抓好发展素质教育就要从为学生“减负”着手抓起,着力革除教育的陈旧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树立正确的育才理念,为早日实现全民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金安区城北乡中心学校 李家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