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视线>详细内容

农家书屋可否建在学校

作者:徐缓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8-02 08:52:49 浏览次数: 【字体:

                              农家书屋可否建在学校?
 
           杜全发


  农家书屋是政府为了满足农民群众读书学习的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能向群众提供图书外借、阅览等服务。
  农家书屋的建立,对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着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但我们也要注意一个细节,由于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如今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多数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而在这三类留守人群中,农村老人以文盲居多,平时他们主要以做农活为主,很少有人顾及阅读。农村妇女因繁杂的家务和农活,平时也很少有时间读书看报。真正有阅读时间和阅读需求的只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农家书屋在面对这部分读者上却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目前,各地的农家书屋多数建在村上,管理员则大都由村干部兼任。这样的模式表面看似合理,实际有其局限性。首先,由于管理员的兼职身份,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村级事务上,而把书屋的管理工作看成是自己的副业,再加上村级事务繁杂,多数时间还要走村串户,因而他们少有时间能顾及到农家书屋的工作。其次,阅读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可村委会却是个人员来往频繁的地方,显然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阅读场所。再次,农家书屋作为一个公共文化场所,它应该时刻透着文化气息,应该让来此的读者始终感受到文化的氛围。而村委会作为最底层的行政服务场所,却完全不具有这样的文化特质。
  前些天,笔者去所在村的农家书屋借书,去了几趟都没有借着,不是大门紧锁,就是管理员不在。这让笔者感到很吃惊。一方面是留守儿童无书可读,而另一方面却是农家书屋的图书被束之高阁。如何破解这种阅读供求失衡问题?笔者觉得,将农家书屋建在学校值得尝试。
  第一,在广大农村,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它更是村级文化的标志。将农家书屋建在学校,不仅能弘扬尊重教育、尊重知识的文化精神,还能形成求知乐学的良好风气。学校的文化氛围、阅读环境相对于村委会都较优越,也更合适儿童或成人借阅。
  第二,在农村,假期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危险,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将孩子堵在家里,除了写作业和看电视外没有其他任何活动。面对儿童的学习和娱乐需求,农村小学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学校根本无法满足。将农家书屋建在学校,聘请退休老师做专职管理员,寒暑假期适当添置一些儿童读物,对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学校再添置一些体育设施,假期一并对留守儿童开放。如此一来,学生既远离了危险,又读了书获了知识,还锻炼了身体,可谓一举多得。

 
通联:舒城县棠树乡田冲小学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