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六安新闻网 “六安名人馆”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 >当代名人>详细内容

金寨人李正恩30多年种树1万多亩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13-11-18 09:42:11 浏览次数: 【字体:

纪念碑周围都是李正恩种下的树木

    驾车从金寨县古碑镇响塘村出发,沿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行驶5分钟就能看到路边有座纪念碑,碑身被几棵30多年树龄的大树环绕着。纪念碑背面是一座老坟,安葬的正是当年亲手种下这些大树的老人李正恩。从纪念碑向山上山下看,郁郁葱葱全是大树。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树大部分都是李正恩亲手栽种的。2月17日,记者前往古碑镇采访得知,李正恩老人去世后,他的子孙又把植树的传统继承了下来。
    一种坚守——三十多年种树一万多亩
    在古碑镇只要提起李正恩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植树造林”“捐给国家”“劳模”“奉献”这几个词是当地居民形容李正恩时最常用的,大家称赞李正恩时都由衷地佩服:真正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需要多么强大的坚守和信念。
    古碑镇附近有著名的五岭一山:查儿岭、石路岭、大岭、界岭、南庄岭和羊雾山,如今这些山头基本都被绿荫覆盖,但几十年前不是这样。当地人告诉记者,古碑镇的这些山,以前就是石头山,山上都是荒草和灌木,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
    李正恩1930年出生在古碑镇,20多岁就开始在当时的国营马宗岭林场参加植树造林工作,由于工作出色,1955年他又被推荐到六安小华山园艺场工作,在园艺场,他刻苦学习,掌握了许多林业知识和园林生产技术。
    1957年,当时的古碑区委邀请李正恩回家乡发展,虽然在园艺场里条件更好,但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让李正恩决定回自己的家乡工作,他打起背包回到古碑,当年就创办了“青年园艺场”,从此扎下根来献身林业,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如何让大片的荒山变成林场?当时谁都没有经验,但李正恩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发展林业,绿化荒山,最好的方法是办小林场”,这个想法一直在他脑海里反复出现。
    1973年,李正恩将想法付诸实践,他领着8个农民率先办起了古碑小林场,仅仅两年的时间,他们就在乱石荒坡上营造杉木林1960亩。1984年到1988年,他又承包绿化乌鸡河的5000亩荒山,营造速生丰产林3353亩,面上造林1680亩,圆满完成了绿化任务。
    李正恩一辈子到底栽了多少树?他的大儿子李井武告诉记者,父亲是2000年因病去世的,查出患病之前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还在坚持种树,“五岭一山到处都有我父亲种下的树,具体有多少棵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了,但保守估计植树面积有1万多亩。”
    一种荣耀——把承包的林场捐给集体
    记者来到古碑镇采访时,李井武正为孙子出生办喜酒。客人散尽后,李井武从卧室里拿出一个包着红布的大木盒,他告诉记者,这里面都是父亲一生获得的荣誉,“他生病了不能再种树后,就常常翻看这些东西,叨念着说自己只不过干好了本职工作,国家就给了这么多荣誉。”
    记者看到,木盒子里光是荣誉证书就有近10本,还有不少奖章,其中分量最“重”的是1991年由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颁发的“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奖状,此外还有李正恩到北京领奖时的照片。
    事实上,在去北京领奖之前,李正恩就已经成为金寨山区四十万农民的“偶像”:1990年元月,金寨县人民政府破天荒为他在当地竖起一座“功德碑”,这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座纪念碑,这块碑上写着:“李正恩同志三十多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含辛茹苦,献身林业,功绩卓著,特立此碑,以示表彰”。
    李正恩1991年春天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奖状,就在同一年,他将自己承包种植的林场无偿献给集体,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李井武回忆起当时说,“父亲对我们说,他种树的动机就是绿化山头、造福后人,根本没想过靠这个挣钱。”
    一种传承——子孙继续坚持上山种树
    李井武说,父亲去世前受了很大的罪,不仅被癌症折磨,严重的皮肤病也常常让他痛不欲生,“皮肤病跟种树肯定有关系,由于山里面湿气大,只要一进山,衣服就是湿的,慢慢就得了皮肤病,打针吃药都治不好。”
    李正恩跟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两个儿子受此影响很大。李井武今年58岁,2008年查出患了食道癌,不能再干重活,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上山种树。由于还要忙农活、照顾家人,李井武种的树远远没有父亲多,但他更愿意把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传承,“耗费时间精力,又不能赚钱,所以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种树了,但种树对我们家来说意义不一样,算是为了继承父亲的这种精神吧。”
    李正恩的二儿子李井双也一直坚持种树,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父亲拉着他上山,手把手地教他怎么栽树。李井双说:“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机械工具,要背着树苗走很远的山路然后栽种,我那时候小,走山路累得直哭,父亲就耐心地劝导我,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我和父亲栽下的十几厘米长的小树苗,现在都长成十几米高的大树了。”
    有“子”有“木”才是“李”字。植树对老李家来说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个情结,但李井武和李井双也有自己的担忧,因为他们的孩子现在都在社会上忙碌,他们害怕种树的传统会丢掉,不过好在孩子们比较听话,“我们经常劝孩子,有空就回来上山种上几棵树,我们老李家的这个传统不能丢,孩子们也愿意这么做,我们告诉孩子,将来还要继续种树,要活到老种到老。”(孟洋、卞世鹏)

    来源: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2/02/20/004777277.shtml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