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 陈世宏
上中学时就学过姚鼐的《登泰山记》,曾被它“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的美丽图画感染;加上老先生那抑扬顿挫的朗读,犹使我铭记于心。等到自己当了老师,又给学生讲解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更觉得泰山果然是“造化钟神秀”(杜甫《望岳》)“旷然小宇宙”(李白《游泰山其一》),难怪历代帝王迤逦不绝地来到这里封禅祭祀。从那时起,心中就时时萌发游泰山的冲动。
心魔蛰伏了三十多年,今夏总算得以释放。我们三个六零后的老同事终于结伴携妻前往。不敢自称“文化人”“文人”,但至少可以算是三个“语文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网上购票,简单准备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始了。
列车抵达济南,来不及细细品味趵突的泉水、清照的雅词、大明湖的荷花,以及乾隆皇帝和夏雨荷的风流韵事,在导游的带领下,第二天早上我们就驱车直奔泰山。
经过一个多小时,车子终于停在泰山脚下,眼前矗立起一道蜿蜒的青翠屏障,莽莽苍苍,重重叠叠。性急的我不禁向导游询问:“那是南天门吗?”“那是玉皇顶吗?”导游打趣地说:“早呢,都不是。泰山就像皇家的格格,藏在深宫里呢!”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 登泰山,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洪门出发,览万仙楼,穿经石峪,翻中溪山,至中天门,来回至少需要两天,估计姚鼐、李健吾、杨朔都选择此道;另一条是从天外村驱车盘山,行至中天门始登山。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我们当然是选此路线,由中天门拾级而上。
我们从天外村进入景区。入口处就有一个“天圆”和“地方”广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根龙柱,分别象征了古代到泰山祭祀的十二位皇帝。龙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巨龙,在两边的斜面草坪上立成两排,中间是石台阶,庄严肃穆,造型大气,把帝王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
登山是在中天门下了车之后开始的。路始终是宽宽的,坡度也不大。一行人说说笑笑,边走边赏景,全不见“崔嵬”二字。路的两旁古木阴翳,不时流水潺潺,小鸟啾啾。一向恐高的同事也走在前面,把连日几晚的噩梦抛得干干净净,颇有几分“优游沐清风,骋怀啸岱山”的情怀。
如果你认为登泰山就是这样波澜不惊,当你到十八盘下就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泰山十八盘就像一架天梯,下端放在开山,上端搭在南天门。前后分为三个部分,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顺口溜。全长八百米,最陡的地方倾角七八十度,这是泰山一段标志性景观,也是攀登泰山最艰难的、最考验意志的一段路程。登上十八盘,借助扶手,紧随游人,一步一步,直上直上。向上看,头顶是前面人的鞋底;向下瞧,脚底是后人的头顶。这时候,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都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故沿路景观无暇细览。
汗在流,腿在抖,好不容易看到了南天门。由下仰视,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犹如天上宫阙。这是登山盘道顶端,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是登泰山顶的门户。从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道路平整,殿宇毗连,石坊上写着“天街”二字。导游介绍,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天上的街市”。李健吾登泰山留宿天街,记下了当时客房的情形:"地方宽敞的摆着茶几,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深渊"。现在旧貌换了新颜,多家商铺林立。不再是笸箩、金牛、鹦鹉、棒槌、笊篱等实物作商店的标志、招揽,也都写着“天街餐饮”“牛肉拉面”等字样。店铺不仅提供食宿,还有一些工艺品。
天街的东边,是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 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能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现在每年有逾百万的香客游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如此神通,焉能不拜。上香,叩拜,祈祷,一行女客们都十分虔诚地供奉了神灵。
玉皇顶前、平顶峰下,有一个大观峰,峰峦绝壁如削,上刻唐玄宗御制《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据导游说,碑高13.3米,宽5.7米,共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它体伟幅巨,仰望崖碑,飞龙蟠首,金光夺目,蔚为壮观。在唐摩崖碑的东南还有宋摩崖碑,石崖高耸,崖前多树,其上曾镌刻着宋真宗封禅泰山时亲撰的《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碑》,是宋真宗与大臣王钦若等人假造“天书”登封泰山后的御制碑。书法远远不及唐玄宗,故今日唯剩篆额及少量字迹。大观峰的西侧,是一块有名的祖孙碑。上面是康熙皇帝御书的“云峰”二字,下面是乾隆的《恭颂皇祖勒崖云峰》诗刻,俗称清摩崖碑。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继续攀登,突然听到有人喊“玉皇顶到了”。一看果然,道右竖着一个两米多高的摩崖,上书“五岳独尊”四个大字,侧边还有楷书“昂头天外”的题刻。扶着摩崖,照张相,我们便急速地登上玉皇顶,来到玉皇庙。庙内除了恢宏的建筑、缭绕的香烟,最让我瞩目的是两块石碑:一块是殿前的“极顶石”, 标注1545米,说明这是泰山的最高点;另一块是它西北处的“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我们没有去“瞻鲁台”,也没有去“孔子小天下处”,就站在眼前的最高处放眼 望。远处苍茫的云海、漫山的翠松,近处峥嵘的巨石、恢宏的庙宇,瞬间让你深深地体会到泰山的雄伟、博大,让你油然而生一种大自然赋予的自豪感,让你脱口吟咏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
带着这股豪情,我们下山了。没有坐索道,跟着一个挑山夫,我们一鼓作气地回到了中天门,坐上大巴,向下一站进发。
泰山归来,心魔消失了,仿佛偿还了压在心头的一笔陈年旧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