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组 张伟龙
摘要: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立足基本模型考查,突出学科素养立意,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有利于高校科学地选拔人才,对高中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基本模型;学科素养;关键能力
一、试题总体评述
2018年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题完全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试卷结构保持稳定,难易适度,物理模型熟悉,没有偏题怪题,学生容易入手。试题既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又更加贴近了新高考改革的趋势,形成了对考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知识覆盖面广、解法多样灵活、整体难度较去年稳中有降且呈阶梯型分布,易、中、难比例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科学地选拔人才,对高中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试题具体分析
1.试卷考点分布
题型 |
题号 |
分值 |
类型 |
基本模型 |
学科素养立意 |
关键能力 |
要求 |
难度 |
选择题(5+3) |
14 |
6分 |
力学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运动学公式应用、动能和动量概念 |
理解能力 |
Ⅱ |
容易 |
15 |
6分 |
力学 |
力和运动的关系(弹簧模型) |
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定性分析、表达式与图像转换 |
推理能力 |
Ⅱ |
中档 |
|
16 |
6分 |
电磁学(电场) |
共点力的平衡 |
库仑定律、受力分析、力的合成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容易 |
|
17 |
6分 |
电磁学(电磁感应) |
单杆模型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和感生电动势)应用、电路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中档 |
|
18 |
6分 |
力学 |
四分之一圆弧轨道 |
功能关系(动能定理)、运动合成与分解、运动学公式定量计算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较难 |
|
19 |
6分 |
电磁学(电磁感应) |
楞次定律(变压器原理) |
楞次定律定性分析、安培定则的应用 |
理解能力 |
Ⅱ |
中档 |
|
20 |
6分 |
力学 |
双星模型 |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量计算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中档 |
|
21 |
6分 |
电磁学(电场) |
等势线、等势面、运动轨迹间关系 |
电势、电势差、等势面、电场力做功(功能关系)定量计算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较难 |
|
实验题 |
22 |
5分 |
力学 |
力学平衡状态 |
游标卡尺的读数、测弹簧的劲度系数(受力、胡克定律和数据处理) |
实验动手能力 |
理解运用 |
容易 |
23 |
10分 |
电学 |
等效替代法测电阻电路 |
探究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等效思想、作图、读数) |
实验探究能力 |
理解运用 |
较难 |
|
计算题 |
24 |
12分 |
力学 |
爆炸与反冲 |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运动学公式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中档 |
25 |
20分 |
电磁学(复合场) |
模型组合(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 |
带电粒子在分离场中运动、运动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合成与分解、匀速圆周运动、类平抛 |
分析综合、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 |
Ⅱ |
较难 |
|
选考题 |
33 |
5分 |
热学 |
T-V图像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内能等定性分析 |
推理能力 |
Ⅱ |
容易 |
10分 |
气缸类问题 |
玻意耳定律、理想气体、压强、受力平衡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中档 |
|||
34 |
5分 |
光学 |
三棱镜 |
光的折射定律及全反射 |
理解能力 |
Ⅱ |
容易 |
|
10分 |
力学 |
波动图像、振动图象 |
波长、波速和周期关系、波传播的定量计算 |
分析综合能力 |
Ⅱ |
较难 |
2.试卷命题特点
①延续稳中有变考查
试卷结构稳定,选择题5道单选,3道多选,四力四电。实验题一力一电,一小一大,均与去年相同。计算题先力后电,压轴题比去年容易。考查形式略有变化,选考第34题第1小题微调为填空题形式,考查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则作为计算题,整体难度与去年相当。对动量的考查平稳过渡,复合场问题“重出江湖”,数理结合再次压轴,试题梯度分布合理,充分彰显了全国Ⅰ卷稳中有变的特色。
②聚焦主干知识考查
试题以力、电为核心,力学约占51分(包括选考10分),电磁学约占54分,光学5分,热学15分(选考)。试题基本涵盖了高中物理的所有主干知识,重点考查了运动学、受力分析、动力学、曲线运动、万有引力、能量、动量、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
③立足基本模型考查
试题涉及到弹簧模型、共点力平衡、电磁感应中单杆模型、圆弧轨道、变压器原理、双星模型、爆炸与反冲、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等。这些基本物理模型源于教材、源于课堂、源于生活,充分体现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命题思想。
④强化关键能力
试题彰显学科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和实验与计算能力。如第18题求拉力的功,重点考查了“对称”的物理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第21题、24题、25题虽是常见的情景,但条件设置和设问方式新颖,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均有较高要求。
⑤突出学科素养
试题立足物理本质,从物理的核心内容、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入手设置问题,追求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要求。如 20题的“双星”问题考查“建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24题的“烟花弹”爆炸问题简化成“一维”爆炸模型,考查两个“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23题是实验题,利用“等效替代”方法测电阻,考查了学生对“等效”思想的理解。
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
试题增强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涉及的物理情景均为学生所熟悉。如第14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15题考查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表达式与图像的转换,第16题考查点电荷场强的叠加和矢量的合成,第17题考查对于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理解,这些试题立足基础容易入手。但第18题、21题综合性明显增强,18题需对小球离开轨道以后的类斜抛运动进行分解,综合应用运动学、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求解; 第24题以生活中的烟花为背景,将动量、能量和动力学结合在一起,是力学综合题;第25题综合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涉及两个粒子两种典型运动模型和多个过程,考查物理本质的规律和思想方法以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情景新颖,层次分明,综合性强,有很好的区分度。
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
试题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科研进展、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4题涉及“高铁列车”,第19题应用楞次定律和电流产生磁场解释小磁针偏转现象,第20题涉及科技热点“人类探测到双子星合并的引力波”,第23题涉及“热敏电阻的数据测量”,第24题涉及“烟花弹的爆炸”等,体现了物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学科特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渗透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
⑧凸显探究性创新性考查
实验题第22题考查游标卡尺读数与胡克定律,实验装置有所创新,用竖直放置的游标卡,代替了常规直尺测量长度的实验装置。第23题是创新型探究实验,用学生熟悉的等效替代法测热敏电阻,题目信息涉及文字、表格、函数图像,要求考生能较快地将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有机结合,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2019年高考备考建议
1.依纲扣本,建立网络
认真研读2018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重视其变化。《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界定了高考命题的指向、范围、难度等,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变化,准确地把握高考考向和命题趋势,以便对后期复习的广度、深度等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构建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网络,形成以点到面的知识体系。
2.掌握主干,提升能力
主干知识年年考,主干知识重点考,主干知识反复考。主干知识包括:受力分析、牛顿定律、抛体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功能关系、圆周运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场的性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电学实验、电路、安培力、洛伦兹力以及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3.强化实验,联系实际
讲清基本仪器的使用原理、读数原理、基本实验原理,让学生关注实验原理和方法,注重过程和操作,注重对课本中基本学生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延伸,注重教材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注意规范表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等。
4.合理选修,重在选准
选修模块,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出某一确定的模块进行教学和考试,这样既可以减少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又可以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获得更高的选修分数。
5.注重方法,逐步渗透
在平时教学中应重视物理方法在解题中的渗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微元法、极限法、对称法、动态平衡法、整体法和隔离法、图像法等等。
6.规范答题,科学训练
进行规范化训练是减少隐形失分的最有效手段。学生要增强规范意识,让会做的题尽量得满分。教师要讲解规范解题的基本要求,展现规范解题过程。
总之,物理备考仍然要将抓基础题进行到底。高考物理试题是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把考查学生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规律和方法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
2.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
(曹文琛老师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