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 侯方胜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展开联想、想象,把握诗歌由多种意象构建的意境。
3.感受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理、情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比较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地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千年前的绝响——《春江花月夜》。
二、整体感知
1.诗歌简介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千百年来有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
2.鉴赏方法
明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①反复诵读,发挥想象,感受诗境。
②赏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情。
3.诵读课文
提示:我们在欣赏时,首先要随着诗篇的进度,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我们脑海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同时还要细细品味画境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觉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
①学生自由诵读
②欣赏名家朗诵
4.理清层次
板书:景——理——情
三、赏析探究
(一)赏析第一层:画意
1.学生齐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
2.分析本层写景特点。
明确:
内容 春江月夜图 幽美恬静
结构 照应题目
手法 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
3.小结:
诗人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二)赏析第二层:哲理
1.学生齐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
2.此情此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思冥想呢?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发了诗人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接着诗人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追寻生命的意义。
3.这种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由来已久,作者和其他诗人的想法相同吗?
①比较阅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
②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是短暂的,就整个人类而言则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的。从这个意义上“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样看来,又是多么令人欣慰!此时诗人的情绪是“哀而不伤”的,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地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三)赏析第三层:诗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将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
1.总写游子思妇
(1)学生齐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考:谁在愁?愁什么?
(3)赏析意象: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
①白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②枫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屈原《招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③浦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④扁舟子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⑤明月楼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诗》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4)小结:这四句总写游子与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2.写思妇
(1)学生齐读:“可怜楼上月徘徊……鱼龙潜跃水成文。”
(2)思考:诗人怎样写思妇的怀念?
(3)赏析意象:捣衣砧、鸿雁、鱼龙
①捣衣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②鸿雁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苏武传》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③双鲤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唐韦杲《忆玉箫》
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唐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
五禽聊作林间戏,双鲤忽传江上书。——宋吴芾《再和龚帅所寄》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宋赵令畤 《蝶恋花》
④鱼、雁、尺素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南朝王僧孺《捣衣》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北宋晏几道《生查子》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北宋秦观《踏莎行》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北宋晏殊《蝶恋花》
(4)小结:这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此时相望不相闻”,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但鱼雁也不能传信,思妇的相思之苦已难以复加,就让思妇的一片素心与天上的明月相伴吧。
3.写游子
(1)学生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
(2)思考:诗人怎样写游子的思归之情? (3)赏析意象:落花、流水、残月
①落花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葬花吟》
②流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③残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卜算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小结:“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北方的碣石、南方的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四、全文总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的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五、课后练习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附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六、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景 春江月夜 幽美恬静
理 宇宙人生 哀而不伤
情 游子思妇 离愁别恨
【课题项目:六安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编号:LA201703)阶段性成果】
(陈世宏老师 编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