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 李艳
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新课题。笔者想依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就历史作业有效设计的策略谈两点思考。
一、关注合作,重视探究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合作对于一个作为社会的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教育与人的发展》中所描述的辛格博士挽救狼孩的案例:1920年,辛格博士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部森林的狼穴中救出两个裸体小女孩。她们大的约8岁,小的约2岁,分别被取名为卡玛那和阿玛那。而后她们被送到孤儿院抚养。刚入孤儿院时,她们每天晚上都像狼一样嚎叫许多次,并竭力逃回丛林。她们用四肢爬行,害怕强光,吃生的东西,睡觉时像小狗一样依偎在一起,智力发展也远远低于同龄儿童。我们的传统作业也是这样。是学生用自己的“一本作业簿”于课后独立思考,单一地写写、画画、算算完成的,它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是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这样的作业缺乏沟通、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作业的有效设计,积极地引导建立起交流机制。例如,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学习伙伴、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个体间的互相帮助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消除敌对、冷漠等不良人际关系,营造学生间民主融合的气氛,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和谐情感,学生才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设计探究性作业,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启发、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并指导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通过“质疑——思疑——解疑”的反复循环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和适应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
再次,在合作探究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人意见和权利,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为社会的繁荣、进步,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而不断努力的奉献精神。总之,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究、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注意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乐意为集体和他人贡献力量,始终追求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作以下处理: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成四组,进行问题探究:
(1)甲组:作为儒家,你们的代表思想有哪些?为何作为蔚然大宗却得不到诸侯的重视?
(2)乙组:作为道家,有何代表思想?老子与孔子的关系如何?
(3)丙组: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有哪些?荀子是儒家代表者,吸收了道家和法家哪些有益的营养?
(4)丁组:作为墨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你们有哪些思想,哪些思想值得后世借鉴?
抛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小组的思考讨论,共同拟订发言提纲,并推选小组发言人,各抒己见。通过合作探究,充分使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的过程。同时,在合作探究中,由于学生的观点不同,他们可以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陈述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不同想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分享经验,共享信息。
二、及时反馈,多元评价
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所以,反馈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传统的反馈研究也多次表明,反馈能改进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策略的反馈研究也表明,如果降低训练的速度,增加反馈,使学生知道他们策略的不足之处,评价训练的有效性,则更能提高训练的效率。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方式。为了获得反馈,教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学生的作业结果告诉他们,教师的评价、打分,甚至点头、微笑,或者看一下某个学生,允许他继续进行下一项工作等,都可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的目的。
在一项研究中,对中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甲组按学生成绩划出等级;乙组除标明等级外,还按照学生的答案给予矫正及相应的评语;丙组则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如一等成绩的评语为“好,坚持下去”,三等成绩的评语为“试一试,再提高一步”。研究者测量了期中和期末这三组学生的成绩,结果乙组最好,丙组的成绩稍次于乙组,甲组最差。由此可见,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对学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为了完善评价体系,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作如此规定:“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评价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评价要注意层次性、适当性、个体化、全面性的原则,即从最基础知识、最基本的认知层次入手,以后按整体目标逐渐提高层次;各种知识点要适当,不能一味拔高,加重学生负担;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实践活动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作业要防止只偏重“记忆”“理解”的低层次要求,而忽略“分析”“综合”“评价”的高层次要求,应该按照三维的目标体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来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其次,评价手段多样化。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历史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得以充分发挥。
再次,评价方式多样化。从反馈时效上分,可分为按时评价,可使学生迅速得到反馈信息;切实评价,评语具体,字迹不潦草,符合学生的程度和能力。从反馈主体上分,可分为学生自评,从而增强学生对作业质量自我评价的责任心;共同评价,既可集思广益,又可统一标准,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教师评价,对作业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三种评价方式中,作业由教师评价转向学生评价,既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又可以在评价中促进同学之间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之,我们的作业设计只有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并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适度适量,生动有趣,严谨科学,个体群体兼顾,才能是有效的作业设计,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栾宜斌老师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