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 彭荣能
唐宪宗元和元年,一场朋友小聚,杯杓之间,竟然催生了一篇影响中国、远播东夷的诗坛名篇。公元806年,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仙游寺得名,缘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喜欢吹箫,她与俊逸多才的萧史志趣相投,二人结为夫妻,住在寺边玉女洞。一夜,两人在月下吹箫,引来紫凤和赤龙,于是二人分别乘龙乘凤而去,成为仙人,人间至爱从此云散,故此寺名“仙游”。白居易等人感慨旧事,再由萧史弄玉的传说爱情谈及当朝的玄宗与杨妃的人间至情。把酒唏嘘,言谈时,友人王质夫认为,这样的大事,应该传至史册,警策后人,然唯有大手笔方可使之,“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白居易慨然应允。因为他自己就现实版的“唐玄宗”,深谙两情分离的无奈和苦涩。白居易十九岁时爱上邻居女孩湘灵,“娉婷十五胜人仙,白日嫦娥旱地莲。”(《邻女》)白居易和美丽的湘灵真心相爱,可是,因为湘灵家是布衣出身,而白家是官宦世族,门户不配,白母坚决反对。为了反抗这种门第观念,白居易一直未婚。当白居易科考有成,被分到周至县做县尉时,他赶回家里,希望再跟母亲做一次努力。可是,邻家小屋依旧,湘灵却已不知去向,原来湘灵为了不让她的白哥担上一个不孝之名,为爱而走!人面不在,桃花临风。白居易急火攻心,一夜白头,“忧急辛劳气血衰,年未三十生白发”。生离死别,肝肠寸断。“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寄湘灵》)无法再见之痛,剜心裂肺。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万万没想到的是,途中他竟巧遇从街头那边走来的湘灵。此时湘灵年已40,居然未嫁。心碎的白居易当然掂出这是什么!他旁若无人地拥抱湘灵,狂呼“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逢旧》)奈何岁月无情,“可嗟复可惜,色暗花草死。”真乃一场旷世之恋。原来白居易之所以答应友人写李杨爱情,竟是为了这段无法忘却的纪念!他把自己的刻骨铭心全部溶解在柔肠百结的《长恨歌》中,在诗中他感叹的是李、杨悲情,深蕴的却是自己的寥落旧城。一样的你我,相似的人生风景;唯有最深情的思人,才能画出最动人的诗魂。
李隆基,唐朝的第六个皇帝,武则天唯一的孙子,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人们口中神一般的大唐盛世,指的就是他的风光时代。后人说他风流,一则因他才华,《旧唐书》说他“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人;他是国粹梨园文化的祖师爷。他所领导的时代,文化空前绝后、诗才灿若星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环列当朝!说他风流,二则因他后宫佳丽万千。御花园中,蝴蝶飞到哪里,他便宠幸哪个妃子。然而岁月如水,长久的太平,消磨了他的政治热情。民殷国富,万邦来朝,他,迷醉了!发愤图强翻篇,夜夜笙歌降临,加之朝中没有姚崇宋璟这等贤相规谏,李隆基和他的大唐一并走入了无边的暮霭沉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氏开篇直指昏庸:他,没了鸿鹄之志,芙蓉帐底的春意,搅动了盛世的风云;她,姗姗来了,以倾城之姿,使百花失色,让历史,在马嵬驿又多了一缕鲜血。
杨贵妃,蜀州司户杨玄琰女儿,小名玉环。开元二十三年,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取号太真,辗转至天宝四年纳入宫中,册封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一场******,暗藏多少宫闱苦辛!李商隐的《龙池》如此记载“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最后两句写夜半之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之后早已睡去,而忐忑的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何等让人着急!寿王在爱妻被自己的父皇看中后的痛苦谁可理会!其实,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与史实大不相同,完全出于为尊者讳。杨玉环沐浴皇恩十六年,最终却成为安史之乱一个无辜的历史祭品并被后世唾骂。然《资治通鉴》借高力士语“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为她的人生定案。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她的美丽难道也是一种错?“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杨玉环,你不仅吹皱了李隆基人生的一池春水,也掀起了大唐盛世的覆舟巨浪。
《长恨歌》全诗可分四层解析:第一层。迷色误国,“长恨”有根。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唐玄宗重色、求色,贪色,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玉环进宫“新承恩泽”,侍宴、侍夜、侍游、侍歌,唐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直接导致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政误国;滋生了“姊妹弟兄皆列土”的政治腐败;开启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社会变局,直至“渔阳鼙鼓动地来”,造成盛唐梦碎。第二层:香消玉殒,“长恨”生因。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安史乱国,玄宗逃难,贵妃赐死,写出了“长恨”的主因,悲剧苦酒已然酿成。这一层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淡化处理,却对二人的生离死别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黄昏岁月,玄宗的“长恨”。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述了贵妃死后,玄宗在蜀中的寂寞度日,还都途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一片“伤心色”,满耳“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百转千回。第四层:蓬莱誓词,贵妃的“长恨”。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魂魄,表现玄宗的灵魂孤寂和对爱情生活的追忆成殇。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诗人带着主观的理想,将心中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表现无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的“长恨”之境。
《长恨歌》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长恨”,但却从“重色”说起,从“极乐”着笔;“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极言其“乐”,反衬后面那无穷的“长恨”;荒淫误国,悲剧的制造者最后却成为悲剧的主人公。如果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那么它的讽喻就在这数重对照之中迤逦展现!诗人为了表现“长恨”,从马嵬坡“血泪相和流”的死别写起:幸蜀之路,日月无光,酸楚而惨愁;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失魂的勾留;回宫后,昼则睹物伤情,夜则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只能寄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写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故事推向高潮,引入曲折。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叙事抒情,精彩纷呈,下面举要叙述几点:
繁笔与简笔相间,让故事紧凑曲折。《长恨歌》紧紧抓住李杨爱情这条主线,叙述故事,剪裁详略。诗的开头只用六句就交代清楚了李杨结合的来龙去脉:思而求色,求而得色。对安史之乱处理也是非常简洁:如果完全不写安史之乱,会违背史实;如果着墨过多,容易使故事与“长恨”脱节而游离。于是用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轻轻带过,既言说了故事,又使故事仍沿“长恨”的主线向前推进。战争结束也只是一句“天旋日转回龙驭”,举重若轻,又跳到“到此踌躇不能去”的马嵬坡,回到写爱情这条主线上。这样用繁简得当的笔墨揭示背景,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扣住主线,总之凡是与李杨“长恨”关系不大的一律简写。
伏笔与照应耦合,让情节顾盼生姿。先看伏笔:马嵬事变中,“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表面上看只是写杨妃死后无人过问的惨状,实际上正因为有了这一句,下文中才会有贵妃寄物时的“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因为这些无人收拾的首饰被杨妃成仙后带到了天上。又如写玄宗“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深切思念达到彻夜不眠的程度,这就为下文方士寻妃埋下了伏笔。再看照应:主要表现在写眼睛上,写玄宗三次“看”。第一次“尽日君王看不足”,迷欣美人;第二次“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奈愧悔;第三次“不见玉颜空(见)死处”,伤感莫比。这三次描写是情节的发展,也是玄宗“长恨的”发展。贵妃的“看”也写了三次:第一次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初看君王,娇羞;第二次是“回头下望人寰处”,思念夫君,寻觅;第三次是“含情凝睇谢君王”,深谢感激三郎。既是爱情的发展,也是贵妃“长恨的”线索和依据。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相匹,正奇相依都是美。白居易写杨妃时,采用了作者叙述语言与诗中人物语言相结合的写法。如杨妃寄词与誓言一段,第一层是“寄物”:“钗留一股合一扇”,要方士把她金钗等物带给唐玄宗。第二层则是“寄言”:说出二人七夕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加入贵妃的回忆叙述。只有女子才会说出这样细腻温情的话来:“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如果这里换成诗人的叙述口吻,就没有那种缠绵多情的回味。不仅如此,作者的叙事语言同样也写得极其美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悲哀中写出艳丽,艳丽中衬出哀戚。若非中唐诗坛“一哥”,谁能做到?
明白如话的口语与浓艳含香的诗语相融,简单到极点,又浓艳到极致。一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初长成”三个字,天下还有比这更简朴的写女人的句子吗?其实,所有的美都比不过年少青春的美,所有的文字都不及这带着新鲜气息扑面而来的三个字:初长成。这是生命最原始的美,这是令任何一个曾经拥有过青春的人为之感动的字眼。又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那么宏大的世风民俗,作者居然用土都掉渣的口语,写出了大唐的民风变化。
外貌描写与心理描写融为一炉,迷人的形象与高雅的气质相得益彰。作者对人物不作集中的描写,也没有作静止的刻划,而是放在情节发展之中,轻轻一点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这就是极精练的点睛之笔,不但写出她在娇媚中略带羞怯、矜持的神态,而且透露出她那种欣喜甜美而又努力自我控制的复杂心理,完全契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的身份。如果是青楼女子,应该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只是轻浮的忸怩作态、搔首弄姿。一字之用,功力何啻霄壤!又如“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不仅生动地描写出贵妃的美丽容颜,而且传神地表现出她当时见到天子使者那种匆遽、激动的神态和黯然神伤的悲情;特别是“玉容”二句,把深刻的内心痛苦和绝世的艳丽姿容交融在一起描写,呈现出一种动人的悲剧美。这一句写尽了在悲哀中杨玉环无意表现出来的绝艳美丽。
环环相扣的叙述与浓郁的抒情气氛,共同烘托出白氏叙事的峰巅。《长恨歌》中,不管是从黄埃散漫的“哀景”到蜀山青青的“乐景”,无论行宫夜雨,还是回路蹄声,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诗人都将叙事、写景和抒情三种艺术手法巧妙结合起来,给读者以全视角的艺术享受。重回宫阙,叙事纷杂,但作者始终以思情统驭叙事,玄宗仿佛在哪里都能看到贵妃的影子:太液池的芙蓉花开了,是你的笑脸;未央宫边垂柳枝叶摇摆,是你的柳叶细眉;桃李花开我想你,雨打梧桐我想你;看到当年和你一起歌舞的梨园弟子我想你,看到椒房当年侍奉你的宫女我想你。你在时你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是你。此刻的白居易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写唐玄宗思情还是在写自己的曾经,“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相思苦,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啊!这世上最令人感到折磨的事情,就是相思。与其说是白居易希望玄宗能找到贵妃,不如说是他自己希望找到湘灵。贵妃的“梨花带雨”,流的是湘灵的眼泪;玄宗的“夜不能寐”,书写的是白居易的腹内断肠。爱情的痛苦,苦就苦在偏偏要的就是无法替代的“这一个”。
虚实一体,浪漫与现实珠联璧合。诗作借助唐代道教盛行的社会文化氛围,想象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这是想象是虚写,目的在创造一个神秘的仙界,让俩人的爱情可以延续,也更能突出两人爱情的忠贞,不管是生还是死,都一样的执着,“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李杨的爱情经历与白居易自己的故事最终凝成了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王国维说:“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中国式的大结局,好让悲剧消解块垒,因为我们的内心,真的难以在爱情上负重前行。
《长恨歌》问世之初,长安为之纸贵;千百年来,流播海内外,据此演绎的名篇佳构难以数计。白居易离世后,唐宣宗在《吊白居易》一诗中用“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句子礼赞白氏,恐怕也是诗坛上难有的哀荣!
(陈世宏老师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