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卓越(1) 朱欣玥
算算日子,大概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轮到我在讲台上演讲了,大大小小的演讲比赛,我已经历过许多次,所以对于在众人面前演讲这件事并无丝毫畏惧感,甚至隐约有些期待。演讲稿上周就已写好,按道理来说,没什么可担心的,只要熟读就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手中的演讲稿,我不禁问自己,真的会没有遗憾吗?
还是有的。
我选的书是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我的挚爱之一,我曾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间失格》《金阁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书中犹豫不决,最后选择了《罗生门》,并写好了稿子,可心中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一周过去了,我似乎明白无论选哪一本书,都不足以消除这种不满足,我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我心中的文学与艺术!
我甚至渴求能有一节课的时间表达我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想法,或许很幼稚,或许很片面,甚至有些偏激。“毒舌学长”王尔德曾说过:“艺术是无用的。”这艺术就像是花瓶,实用功能很小,却绕着一个中心——美。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女老师,为偏远山村的孩子们教授语文,孩子们闹腾腾的,甚至有些野蛮。一个孩子大声说:“学什么语文又不能当饭吃!”女老师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可以当蛋糕吃。”顿时,教室安静了。
可以当蛋糕吃。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很久,梦回千转总在细细品咂。平日里总听人评论我“很有气质”、“眼神中时常流露出一点傲气”、“对于任何事都很淡定自信的,好像什么事都在掌控之中”,后来这种感觉被总结为四个字:个性主见。于是欣赏我的人非常喜欢,讨厌我的人对我特别不爽,这现象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尤为明显。小学的班主任、初三的班主任连我看他们一眼都觉得我不尊重他们、蔑视他们,而初一初二时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却将我当做朋友,甚至是知己。
我不能说这两种极端与文学和艺术对我的影响无关。初中时的鲍老师是我这辈子都要感谢的老师,我的知己曾老师借给我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曾经我们在语文课上相互应和,曾经我们一起将李白苏轼奉为男神……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教我完整的三年,庆幸的是中考语文我得了137分。若是老师知道,当欣慰而自得地笑吧!
今年暑假是我的“黄金时代”,初中三年错过的书终于补了回来,整个暑假我买了30多本新书,又将许多看过的书重新拾起,沉浸其中的快感,实在是难以言喻,倘若这文学与艺术却如蛋糕,那我定是一个嗜甜如命的“胖纸”。
或许我的朋友有许多,可真正交心的只有两个,真正懂我的大概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不能说是我的朋友,每当我想跟谁聊聊我喜爱的书,说说我的思想,身边的人要么立即远去,要么不耐烦地说“我不想听这个”。后来我不再提这些,把自己的思想藏起来,假装自己和这个年龄的女孩们一样,还相信着童话,相信这世界哪儿都美好。
可我还是渴望着与同等级不同模式的思维对话,那一定有趣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