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5) 李玉晗
三月草长,四月茑飞,又是一年春时。
——题记
偶尔翻翻日历,猛地发现已经三月下旬了,还没把棉衣脱下,天气仿佛一夜间就变得温暖起来,抬头看看窗外,一片苏醒景象,柳条发芽,桃杏开花,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呵,花本无意,观者有心,不得不佩服古人能从小巧的花蕊中得出如此感叹。
春初春末,花开花落,我既不能在花开之际像古人那般吟诵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不能在花落之时似林黛玉一般手把花锄对着花冢叹惜:“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毕竟,古人的闲情雅意在现代人的春天里,似乎已经被遗忘到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即使对着良辰美景,满园春色,我们貌似只能拿着手机相机,对着花草狂拍一阵。是啊,我们只能这样,只会这样,谁还会对着一片春景吟诵,又怎么能期待提笔写几个字呢?
时常记起小时候,每到春天,一定会去郊外姥姥家,不为别的,只为姥姥家门前的那片桃林,和姥姥亲手扎的风筝。
那片桃林,每逢春季,一棵棵桃树上便可看见一朵朵花苞,再过一星期,便可看见一朵朵粉嫩的桃花,缀满枝头,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粉红花海,一阵风过,花瓣洋洋洒洒地落下,落在青绿的草地上,正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那般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怎一个“妙”字了得?
那一只只手扎的风筝,用朱砂笔在上面点点画画,或一只燕子,或几朵白云,或几块石头,一点也不比那名家大作逊色,拿一根细线系着一头,等风来,它便飞起,在湛蓝纯净的天空下,随着孩子们手中的线,轻飘飘,慢悠悠地与风共舞,一只只风筝,载满我的童年,载满我的回忆,飘向远方。
只是,一切都随风远去,那片桃林,因无人打理,或枯或死,往昔美景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地上的厚厚黄叶可以使人记起它曾经的繁花满枝,姥姥再也没有时间扎风筝,回忆只能埋在心里。
城市的春天,除了明媚耀眼的阳光一如既往地洒向每个角落,似乎再也没有一点春意可言了,也许你会说:“公园的柳树不是抽芽了吗?景观树上不是结了一个个花苞吗?”的确,只不过,种再多的花草树木,开再多的娇艳花朵,却无人驻足观赏,只让盎然景色存于手机,不正应了那句“人类宁愿相信摄像头,都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吗?多么可悲的事实,可惜了一片美景就这样被忽略。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遥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有人问:“为什么这个时代没有人写诗?”是啊,如今正经的诗人越来越少,好诗越来越少,就算有,也被城市的喧嚣尘杂湮没了,时代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为什么不把手中杂物放下,认真地看看外面的春天呢?在阳光还明媚的时节,在花朵还盛开的时节,不求面朝大海,只愿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