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七期>杏苑走笔

雁字与雁声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马启俊

  又是一年秋风起,雁字成行雁声远。
  我比较喜欢大雁这种飞禽,它们又叫鸿雁,名字大气,形体漂亮,举止优雅,鸣声清亮。作为候鸟和飞禽,它们秋冬南去,入春北归,不辞劳苦地南北迁徙,追随阳光和温暖,很有规律,很守信,故有“随阳雁”之称。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大雁还是组织性强,又很聪明的动物,在天空中有序地排列飞行,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这就是“雁字”,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也叫“雁阵”,如“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名句。“雁字”还叫“雁行(háng)”,如卢纶《奉和太常王卿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雁字”还可以叫做“雁序”,如杜甫《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人们受大雁飞行方式的影响,把人的斜行方式叫做“雁行(xíng)”,如《庄子•天道》:“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把人的并行方式叫做“雁行(háng)”,如《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雁行”由此又喻指兄弟。而事物排列如雁行一样有序被称为“雁齿”,如庾信《温汤碑》:“秦皇余石,仍为雁齿之阶。”筝柱排列如雁行则被称作“雁柱”,如路德延《小儿》诗:“帘拂鱼钩动,筝推雁柱偏。”
  大雁从人们头顶翩翩飞过,飞向远方。那秋日长天里飞过的雁字,不仅昭示着季节的变化,还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诗思与画意,难怪大雁是古今诗文歌赋里的常客,不知有多少名人佳作吟咏过动物世界里的这些精灵。我们信手拈来,随举数例,即可见一斑。如由北朝入隋的诗人薛道衡的代表作《人日思归》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都是雁归人未归,触景生情,思乡情切,归思难收,大雁带来的是凄凉的美。又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王安石《明妃曲》:“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写边地风景都极为鲜明,情感也都极为浓郁,大雁透出的是苍凉的美。而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可谓境界开阔,意气飞扬,独具一格。
  大雁的鸣声响亮好听,因此,“雁声”像雁字、雁阵一样,很有审美意蕴和诗情画意,也受到了文人骚客的钟爱,常常在诗词中加以表现。如杜牧的《早雁》是一首托物咏志、借雁寓意的诗:“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雁声传出的是四散惊飞、形单影只的悲惨。宋末张炎也有咏物之作《解连环•孤雁》与之相呼应,以孤雁失群之凄惨自喻其亡国沦落之悲凉,因此人皆称之为张孤雁。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鸿雁声中功业未就的孤独郁闷之情扑面而来。金代元好问《郁郁》诗云:“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雁声传递的是秋意和晓寒,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一个“逐”字把秋写活了。清初诗人申涵光的《泛明湖》诗云:“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境界空阔,意味悠远,引人遐想。一个“俱”字堪称诗眼,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大雁是文人笔下寄托离愁别恨的审美对象,也是千古画作里的特邀嘉宾,还是民俗文化中的吉祥之物,如雁足传书的传说就浪漫感人。但是民间童话《大雁》关于雁字“一”和“人”的解释——因为“一”只大雁不小心,全家亲骨肉都被“人”打死了——却让人们有些尴尬和后悔。的确,我们应当善待装点我们的秋天、美化我们的生活的大雁。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雁从天空飞过,雁字渐行渐远,雁声也终于消失在茫茫天际。眼观雁字,耳听雁声,秋意不由得从心底生起,人生的况味也紧随而至。
  真的是不赋新词不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2-10-20 14:30:00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