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组 李秋
“梁祝”它是传统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可谓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人们对它有太多太多的遐想和想象,大家都把这个故事作为爱情里最高的境界去赞美它歌颂它,特别是那幅祝英台为爱投坟化蝶殉情的画面,让人们体会到了爱情强大的力量。歌曲《梁祝新歌》也取材于“梁祝”故事,但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觉角度赋予了“梁祝”全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1、将民间故事爱情上升为世间大爱的思想境界,赋予了传统“梁祝”题材新的立意
“梁祝——化蝶”的民间故事在华夏大地已流传千年,在这千百年里它以反抗封建制度和礼教、曲折生动的凄美故事情节和崇尚婚姻自由爱情自由的主题吸引着人们,人们崇拜着这样的爱情,从而传颂到现在。故事把蝴蝶作为终极意象,反映了人们期望超脱现世、寻求自由美好的生活愿望。故事选择了“化蝶”而没有选择“成仙”的结局,也正说明了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生命的永恒,而是追求一种个人独立与尊严的生命形式,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生命自由。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梁祝——化蝶”这一民间故事反映出的“自由”这一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是其他民间传说所不能比拟的,这是它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人民早已当家作主,自由与平等已不再是梦想,党正带领着全国人民向着建设文明、富强、民主、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目标迈进。在新的背景下,由王庆爽作词邓 作曲的《梁祝新歌》鲜明地抒发了“不要来生,不愿化蝶,只要尘世大爱如歌”的一种大爱无求、大爱无私的思想。将“梁祝”中狭隘的男女之爱这一“小爱”思想境界,上升为坚信坚持尘世“大爱”的追求,表现出对人生的一种更加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思想深度。
2、歌曲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特点,又借鉴了西洋歌剧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写作手法,具有极强的戏剧感染力。
《梁祝新歌》这首民族声乐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的产物,它沿用了戏曲音乐中套曲的一般板式结构,即:引子、过曲(或正曲)、尾声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组成的套曲体现着节奏变化的性质,即“慢——快——慢”的布局形式,这是与戏剧情节的发展层次相联系的,有利于展现出戏剧矛盾的冲突,从而增强音乐的戏剧表现力。
在音乐的写作手法上,慢板部分“花开花落……日出日落……”借鉴了西洋歌剧宣叙调的创作手法,依照语言的自然语调与强弱而行旋律与节奏,快慢也自由,具有较强的叙述性。 快板部分借用了戏曲一板一眼的板式,在情绪上营造出一种紧张激动的气氛,它与慢板的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下一句中“不要来生,不愿化蝶……只要尘世大爱如歌”这一段借用了咏叹调的写作手法,旋律极具抒情性,全曲的情感内容得以宣泄,并将全曲推向高潮。
3、运用“新民歌” 的方式演绎作品。
《梁祝新歌》是一首用民族唱法来演绎的声乐作品,首先在表演形式上,与过去的戏曲“梁祝”和器乐“梁祝”不同,这首作品是用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演唱方法演唱的;第二,在配器等方面,相比原有的传统民歌它加入了电声等流行元素,具有“新民歌” 的特点。
歌手王庆爽和邓 他们既可以说是歌曲的首度创作人也可以是二度创作者,他们将歌曲的音乐性与技巧性完美结合,从“花开花落……日出日落”的感伤情绪到“问花问月,问流水……”的急切、盼望、无助情绪,再到“千山万水寻你回……相思漫漫无边”的找寻、急切情绪最后衬托出了自己心声不愿化蝶只要大爱,坚定凄美的情绪。歌曲对爱情坚信、坚定的情感给予了弘扬,进一步表达了追求美好尘世大爱的精神愿望,演绎出了一个全新的“梁祝”。
“梁祝”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称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性爱情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深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人们为他们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把他们的爱情看作是最高境界的爱情去赞美、去传颂,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爱情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正是因为如此,“梁祝”这个爱情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越剧《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梁祝》等优秀器乐和戏曲作品,都是以它为题材而展开的。艺术家们在传播“梁祝”故事的过程中都倾注了他们的感情和心血,并且随他们各自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对梁祝传说进行着加工与改造。
(田慧玲老师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