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 卢佑诚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高度完善和全面发展,是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本质。
美育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和罗马帝国初期的诗人、批评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比贺拉斯却早了五百年之久。中国的礼乐文化,也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的教育作用,《荀子�乐论》说:“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说美育不能不提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席勒,他有《美育书简》一书,影响很大,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席勒在这里明确地把体、智、德、美四项教育并提,使美育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任务。而在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是蔡元培先生,他在民国元年1月3日应孙中山之聘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2月8日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国民教育方针五项内容: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美育提到如此高度加以重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一词就是从德语中翻译过来的。他还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特点大约有四:一是直观性,它是一种把内容转化为形式、把理性转化为感性、把抽象转化为形象、把判断转化为直观的特殊教育。二是情感性,德育一般重意志自由,智育重知识积累,体育重身体锻炼,美育则重陶冶情感,即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三是主动性,美育是“神”寓于“形”,“理”寓于“情”,以“形”育人,以“情”动人的特殊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出自内心的抉择。四是全面性,或是综合性,既不专以道德为目的,也不专以知识为目的,而是旨在养成知识文化与道德意志、理性与感性、社会与个人、心灵与身体统一的自由完美的主体。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知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审美价值的本质》)艺术教育的目的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美育的内容除艺术教育之外,还有很多,非常丰富,如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技美等等,可以说,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受到美的教育。
(卢佑诚, 男, 1949年9月生,安徽六安人,中共党员,皖西学院中文系教授。曾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安徽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9月,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其“安徽省模范教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