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武传》杂感
高三文(3) 袁铭
新学期伊始,语文课就令满怀期待的我欣喜万分,因为我看到令我憧憬已久的《苏武传》在课列之中。
第一次接触苏武的故事是在小学时候,当时频道上正播出《中国故事》,其中一集就是《苏武牧羊》。故事前因后果已不清楚,但屏幕上那位手持杖节、伫立风雪之中的老人形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之中。及至今年春初,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解读英雄,陈言苏武壮迹,又一次将屏幕前的我拉回了记忆之初,那个白须老者重又跃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当我用虔诚的心打开书本,满怀敬意地阅览这篇文章,我忽然发现我对苏武其实是陌生的。他身处汉匈两争的大背景下,历史阴差阳错地给他开了一个十九年的玩笑,他却用十九年的忠诚和坚守回敬历史。冰雪和饥饿,是他时常相伴的“挚友”;无悔和守望,是他视若性命的精神源泉。虞常与张胜之事,本无关苏武,但险恶的卫律却生拉硬扯,将苏武一并治罪。苏武并未责怪张胜等人,将矛头指向真正使坏的卫律和匈奴。这种情形何其相似于耶稣为大盗巴拉巴顶罪时,并未斥责巴拉巴,而是对罗马人的背信弃义深恶痛绝。善者,苏武也,今天的我们也应学学苏武,不轻易罪于人,而应罪于事情之本源。有一颗像苏武一样忠节守信的心灵,我们才可以执著向善的心,去爱人,爱国,爱民。
卫律斩虞常,胁张胜,拔剑“复拟”之时,传中只用三个字“武不动”来表明苏武的态度;卫律用荣华富贵劝诱时,传中也只用三个字“武不应”,六字写尽千秋忠骨,让人拍案叫绝;班固技艺之高,可见一斑。传中还说苏武“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及还,须发尽白”,当时我读至此处,竟有流泪的冲动,但囿于“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俗见,也就止住了泪腺,将泪水转移至心中了。
苏武之迹,常人难为;常人难为,即应习之,培养气节,益于身心。
苏武,这一伟大的历史形象还将继续流传后世,我相信《苏武传》也将散发更加光辉而动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