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价2016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试题
历史组 栾宜斌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继续以考察学生的基础、能力与素养并重,既保持以往风格,适当降低难度,又有所创新。不仅有利于高校选拔创新人才,而且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具有很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1.稳中求变,降低难度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在命题思路与风格、题型设置、能力要求、分值设置等方面与往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选择题部分,从设问看,继续用“说明”“表明”、“反映”等考察历史现象的本质、性质、影响、作用等。如第25、26、28、30和33题。继续注重考察历史的背景因素,如第31与34题。与2015年相比,选择题设置继续保留图文并茂的风格,如2015年的表格和图片题分别为27题和32题,2016年则分别为第34与25题,体现了命题者采用多种手段考察学生能力的目的。主观题部分,第41题仍然为开放式问答题,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今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又有所变化和创新。从考察内容看,选择题部分侧重政治史,共6题24分,占选择题分值的50%,主观题部分侧重考察经济史,第40题共计25分,占总分值的25%。从题型和设问看,2015年选择题比较注重对历史知识纵横联系的考察,而不是仅仅考察单个知识点,如26、27、28和31题等。2016年选择题只有35题适当体现了历史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其他均为考察单个知识点。主观题第40题减少一个设问,由以往二段材料三问改为二段二问,问题的设置更加简洁明了。主观题第41题继续在创新中变化,由去年的探究公式变为今年的小论文式问答题,材料给出观点,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说明即可。可以看出,41题一直是全国卷的一大亮点,从2012年——2016年,命题形式由分析模型、说明地图、修改目录、探究公式再到今年的阐述论证,五年五大步,年年在变,年年创新,体现了命题者为天下选英才的良苦用心。
今年的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绝大多数来源于教材,总体感觉难度降低,学生答题比较得心应手。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设置区分度明显,模糊性、干扰性降低,便于学生选出正确答案。因此,12道选择题除24题难度较大外,其他均为中等难度或偏易的题目。主客观题选材与教材联系密切,浅显易懂,阅读障碍较少。能力要求与往年相比也有所降低。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同往年一样,历史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特别侧重考察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素养,体现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命题精神。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围绕教材基础知识、主干体系命题,如中国古代史考察的基础知识有汉代儒学、汉代地主田庄、宋代君主与史官、明代三司与巡抚、清代的人口问题、唐太宗的谱牒改革与科举制等,分别围绕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农业生产、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分裂与统一、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等知识体系来命题。其他基础知识如甲午战争的背景、中苏关系的变化、英国君主立宪制、国际经济新秩序、欧共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也分别围绕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体系来命题,从而体现了注重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体系的识记、理解、比较和运用。
在能力考察上,第25、26、28、30和33题通过“说明”、“反映”、“表明”等设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所给历史现象进行理解分析鉴别,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实现了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准确辩证全面地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第25、34题运用图表形式,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40题以清代人口增长作为切入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人口与环境等多种知识体系,重点加强了学科内纵向和横向知识体系的考察,最大限度考量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拓展性思维能力,从而通过考察能力突出试题的选拔性。开放式问答题第41题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载体,要求学生结合世界历史知识阐述“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论点,答无定式,着重考察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及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开放性与探究性并重,实现了《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全覆盖。
3.关注热点,体现共识
历史教学核心功能最终要作用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2016年的历史试题通过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隐形切入的方式体现社会共识。试题照应的社会热点有“三农”问题、“二胎”政策与老年化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主流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统一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等,通过对当前社会热点的隐形切入,充分发挥历史学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形成做中国事,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共识,增进社会理解,充分树立文化、制度与道路自信,从而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汤晓慧老师 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