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中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侧记
语文组 陈玮玮
4月7日,我校语文、历史、物理三个学科,应安徽省教科研联盟邀请前往合肥六中,参加“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也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这个“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分别由合肥六中喻海燕、宣城二中李亚军、合肥北城中学杨广恒三位老师执教。课后省教科所教研员俞璐和市教研员吴申道对三节课作出精彩的点评。三位老师的优秀教学和两位专家的精彩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很多。
一、课堂特色
1、长文短教,各有侧重
《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篇课文选自选修课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属于人物传记,全文有接近20页。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上接近20页的文章,确实是很有难度的。三位老师都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选取某一方面,有重点地来教这篇文章。三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有着各自的风格。喻海燕老师主要是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分析这篇文章;李亚军老师主要通过贝多芬不同时期的照片来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其人其事,很有新意;杨广恒老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更多地想到了如何和高考实用类文本相结合,使得学生上完这篇文章,能够学会如何答题。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思考。虽然老师们都明白这一点,但是真正在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却做不到,“满堂灌”的现象很多。但是在这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三位老师都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例如,在杨广恒老师提出“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之后,花了近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有的同学认为“贝多芬表面上是高傲的,实际上是慈悲的人”,有的认为“贝多芬是一个自信的人”,有的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有的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重视感情的人”,等等,有观点,有证据,言之凿凿。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设置很多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从而推动教学。如喻海燕老师先后提出了“贝多芬遭受了哪些痛苦”“贝多芬是怎样面对痛苦的”“为什么说这种欢乐是用痛苦换来的”“为什么贝多芬能够用痛苦换来欢乐”,问题环环相扣,教学层层推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二、专家点评
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以及课后专家的点评,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个更深的认识。
1、关于“本体性阅读”和“非本体性阅读”,这是吴申道教研员在点评的时候提到的一对短语。本体性的阅读,属于我们这篇文章的阅读,是学生从语言的品味中得出这个人物的精神的一种阅读。非本体性阅读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等,有些不是仅仅我们语文课本可以承受的,有的可能是音乐课的,有的可能是美术课的,或者其他学科里共同承载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陷入误区。比如,在上这节课的时候,第一位和第三位老师都用了贝多芬的音乐进行导入。下课时听其他听课老师在讨论,大家并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甚至有些老师觉得这样做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专家的点评中,我发现他们并不赞成这么做。他们认为,音乐的赏析其实可以在音乐课上进行,这样的导入与这节课以及语文的教学没有太多的关联,他认为语文课的导入应该更多地与文学与我们的语文有关联,而不应该注意那些形式。
2、关于传记的长文短教,吴申道教研员认为,这是一篇很长的传记文学,教师对文本处理的时候,不要一概而论,要选择一些重点。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对文本梳理一下,看看哪些语段是感受性的,那就要求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哪些语段是认知性的话,只要学生了解一下就行了;哪些语段是赏析性的,我们要对里面的字词慢慢地推敲,对文句进行美的赏析,比如排比、反复等修辞,甚至标点符号。
3、关于教学设计,吴申道教研员认为,平常我们一节课只能完成一两个目标,但是,老师们喜欢写五六个教学目标。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例如,李亚军老师的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吴申道教研员认为,前两点“培养学生梳理文本、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对人物形象赋予的人生意义、苦难、命运的思考”都是很好的,但是第三点中“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向生活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首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其次过于大而空。
4、关于如何设置问题,我们经常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讲多思考。三位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都是非常不错。每节课都设置了很多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回答。但是,吴申道教研员提到了一个问题。三节课上,老师设置了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套了很多小问题,老师来提问学生来回答。他认为,在课堂上我们缺少那种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听完三位老师的课以及专家的点评,我感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有很多很多,同时,这次的合肥之行也让我收获了很多。
(陈世宏老师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