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4) 袁铭
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文学巨擘、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雪是“童真与纯净”的产物,象征着一种“文化的抗争”,所以他在小说《雪》中把雪当作是库尔德与土耳其文化,西方与穆斯林文化矛盾冲突的象征。
这并非偶然,我国自古便有尚雪传统,古代文人墨客喜将雪当做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雪的素白是志人高洁孤傲之寄托,雪的飘摇是智者自由飞逸之追求,雪的消融是义士献身忠诚之向往。雪,包容着一切文化的理念,体现的是一个冬天最深刻的哲思。
雪是纯洁的。岑参看到的雪景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冬景巧妙地嫁接在春色之中,以为春之将至,生命盛放,作者至纯的精神追求可见一斑。雪又是自由的。柳宗元崇尚的“独钓寒江雪”之境包含了多少文人的渴望,一人一舟一竿而已。无怪乎张岱湖心亭看雪时仅言“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被雪包围、被悠悠心境感染的自由,是一种神奇的感受,令人浮想联翩。雪还是壮烈的。在阳光来临之前,满地的雪便早已作好了退出舞台的准备,让位于春。但雪的“殉道”竟也引发了人们的遐思逸想。鲁迅就认为雪是“孤独的”,是“雨的精魂”,还对比了南方、北方的雪有何种不同,俨然是隐喻自己渴望献身革命的理想。在大好雪景的衬托下,文人也会由雪及木,描写傲立雪中的“梅兰竹菊”,称为“四友”,寄托自己的理想。由此可见,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崇高,是高雅文化的“活物”,往往在每一个人的情感中荡起清凉洁净的浪花,泛起念想的涟漪。
雪啊,下了几千年的雪啊,它用自己的躯体和灵魂感染了我们,留下了我们今天的“雪文化”;大雪馈赠了前世,也亲吻了今生。帕慕克说:“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雪会落在梦中。”雪会以独特的方式印记在我们的生命中,这是记忆的永恒,这是美好的礼赞。我执笔作文,以此纪念这人世间美丽的精灵们。
(指导老师:陈曾曾)
